谈琵琶曲《大浪淘沙》的艺术特色
作者:夏怡蕊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7-04 点击:
【摘 要】在现代乐器分类法中,琵琶属拨奏弦鸣乐器。在我国众多的民族乐器中,琵琶因积累了高超的演奏技艺和丰富的曲目而占有重要的地位。《大浪淘沙》是民间艺人阿炳(1893-1950)传谱的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是阿炳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的,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文对其艺术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琵琶曲 《大浪淘沙》 艺术 特色
一、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的创作
阿炳,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其父华清和是当地雷尊殿道士,擅长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尤其是琵琶。阿炳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18岁时,阿炳的器乐演奏技艺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他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超越狭窄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和演奏器乐曲。35岁双目失明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杨荫浏访问他,为他录下了六首乐曲: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乐曲共三段。开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体部分,篇幅较长,从多侧面揭示主题的音乐内涵。第二段篇幅短小,是个过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并作重复和模进,音乐滔滔不绝,情调轻快,富有动力。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棱角,节奏坚定,音乐铿锵有力,表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乐曲在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气氛中结束。
二、《大浪淘沙》的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部分是全曲的重点段落,其音乐素材来自广东音乐《三潭印月》开始的音调。原曲的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节奏安排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音域适中,形成平稳流畅的音乐风格。而《大浪淘沙》一开始便突出了音程的跳进,随后的节奏安排突兀多变,再加上音高常有意外的跳行,如第2、第6、第12小节,以及旋律超出一般的大幅度连续上下行,造成宽广的音域。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大浪淘沙》改变了原曲轻松平和的特点,形成了慨叹、疑问、执着、倔强的音乐性格,赋予同一音乐材料以崭新的面貌,并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探求。
这种取材于传统音乐,又赋予传统音乐以崭新的面貌的手法,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将地域的或个人的不同风格投射在相同或相似的传统音乐背景之上,在相似与不似之间,传统音乐得到了发展,地域或个人的精神也凝结在传统音乐中得以保存下来,从而使个人的个性或地域的个性,与传统音乐的共性形成了难解难分的关系,并使同一首传统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人之间得到了反复的推敲和锤炼,使之凝聚了许多时代的许多个人的智慧。这就是没有专业创作者的民间音乐产生精品的过程。
从《大浪淘沙》的第一部分看,前面三个音符是引子,从第2小节的第二拍到第13小节处,是主题的陈述。后面,主题作了五次变奏,每次变奏的长短、音高、节奏、技法都有变化,但每次都以徵音到宫音,或角音到宫音的四度或六度上行跳进作为变奏的开始。这样的倔强、执着的音乐性格,是阿炳音乐的特点,在他的其他音乐作品,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中也有体现。在主题陈述之后的五次变奏中,还穿插使用了旋律的展衍手法,即在变奏的基础上又引进了不同的新的音乐材料,使每一次的变奏在结构、长短和音乐的陈述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这种展衍式的变奏,使乐思一步步地展开,旋律的表述层层深人,这是一些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变奏形式的特点,也是阿炳常使用的创作手法(参见本章之六“胡琴曲”中关于《二泉映月》的分析)。这种展衍式的变奏,与保持音乐结构不变,但节奏型、旋律的繁简或演奏技巧等变化的变奏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展衍式变奏中渗透了更多的创新因素,这样的变奏曲,往往更多地表现出创新者的精神世界。
第二部分是一个过渡性段落,速度缓起而渐快,音高的进行模式主要是由高向低的级进,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贯穿始终,与前后段落音高与节奏形态的多变均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的风格由第一部分感叹的、疑问的,变成了积极的、振作的、坚定的,速度的变化将较慢的第一段落引向较快的第三段落。这一部分的音乐,好像是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人在发表了对人生的感慨之后,仍然不改初衷,坚定不移地继续他的信念和追求。
【关键词】琵琶曲 《大浪淘沙》 艺术 特色
一、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的创作
阿炳,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其父华清和是当地雷尊殿道士,擅长演奏多种民间乐器,尤其是琵琶。阿炳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18岁时,阿炳的器乐演奏技艺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他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超越狭窄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和演奏器乐曲。35岁双目失明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杨荫浏访问他,为他录下了六首乐曲: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乐曲共三段。开始的慢板段落是全曲的主体部分,篇幅较长,从多侧面揭示主题的音乐内涵。第二段篇幅短小,是个过渡段落,主要用“摭分”指法演奏,并作重复和模进,音乐滔滔不绝,情调轻快,富有动力。第三段速度更快,旋律富有棱角,节奏坚定,音乐铿锵有力,表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气质,乐曲在充满自信和乐观的气氛中结束。
二、《大浪淘沙》的艺术特色分析
第一部分是全曲的重点段落,其音乐素材来自广东音乐《三潭印月》开始的音调。原曲的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节奏安排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音域适中,形成平稳流畅的音乐风格。而《大浪淘沙》一开始便突出了音程的跳进,随后的节奏安排突兀多变,再加上音高常有意外的跳行,如第2、第6、第12小节,以及旋律超出一般的大幅度连续上下行,造成宽广的音域。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大浪淘沙》改变了原曲轻松平和的特点,形成了慨叹、疑问、执着、倔强的音乐性格,赋予同一音乐材料以崭新的面貌,并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探求。
这种取材于传统音乐,又赋予传统音乐以崭新的面貌的手法,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手法。将地域的或个人的不同风格投射在相同或相似的传统音乐背景之上,在相似与不似之间,传统音乐得到了发展,地域或个人的精神也凝结在传统音乐中得以保存下来,从而使个人的个性或地域的个性,与传统音乐的共性形成了难解难分的关系,并使同一首传统音乐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人之间得到了反复的推敲和锤炼,使之凝聚了许多时代的许多个人的智慧。这就是没有专业创作者的民间音乐产生精品的过程。
从《大浪淘沙》的第一部分看,前面三个音符是引子,从第2小节的第二拍到第13小节处,是主题的陈述。后面,主题作了五次变奏,每次变奏的长短、音高、节奏、技法都有变化,但每次都以徵音到宫音,或角音到宫音的四度或六度上行跳进作为变奏的开始。这样的倔强、执着的音乐性格,是阿炳音乐的特点,在他的其他音乐作品,如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中也有体现。在主题陈述之后的五次变奏中,还穿插使用了旋律的展衍手法,即在变奏的基础上又引进了不同的新的音乐材料,使每一次的变奏在结构、长短和音乐的陈述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这种展衍式的变奏,使乐思一步步地展开,旋律的表述层层深人,这是一些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变奏形式的特点,也是阿炳常使用的创作手法(参见本章之六“胡琴曲”中关于《二泉映月》的分析)。这种展衍式的变奏,与保持音乐结构不变,但节奏型、旋律的繁简或演奏技巧等变化的变奏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展衍式变奏中渗透了更多的创新因素,这样的变奏曲,往往更多地表现出创新者的精神世界。
第二部分是一个过渡性段落,速度缓起而渐快,音高的进行模式主要是由高向低的级进,八分音符的节奏型贯穿始终,与前后段落音高与节奏形态的多变均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的风格由第一部分感叹的、疑问的,变成了积极的、振作的、坚定的,速度的变化将较慢的第一段落引向较快的第三段落。这一部分的音乐,好像是一个饱经世事沧桑的人在发表了对人生的感慨之后,仍然不改初衷,坚定不移地继续他的信念和追求。
上一篇:关于温州民歌《叮叮当》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论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音乐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