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讲、听、评、唱”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之建构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曹周天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9-28   点击:

  四、唱:音乐表现与审美体验

  “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是在生动、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和实现的。”⑧音乐欣赏教学虽将重点落脚在“欣赏”之上,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并不能忽略对“唱”的关注。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唱”与我们在歌唱教学中所提的“唱”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这里的“唱”充其量只能称之“哼唱”,通俗来说,就是通过音乐欣赏教学,让学生能熟悉且“哼唱”一些音乐作品中的经典选段。从现行的音乐教科书的内容来看,供音乐欣赏教学使用的作品多半都是经典之作,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经典旋律的关注。

  (一)音乐表现:旋律的内化

  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而这种音乐表现力的最佳呈现方式就是歌唱。正如上文所强调的那样,这里所谓的“唱”,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演唱”,而是近似地等同于“哼唱”,即达到熟悉旋律,并且能够哼唱出主旋律片段的水平。这一定位在过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是被忽略的部分。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常常会不自觉地把关注的重点投放在体会音乐情绪或是音乐音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殊不知,对这些内容的关注其实恰恰跳过了音乐欣赏中最基本的一个层次,即熟悉经典的旋律片段。不论是对音乐情绪还是对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分析与探讨,都离不开对旋律本身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欣赏曲目中经典旋律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让学生尝试“哼唱”经典旋律的形式帮助他们掌握欣赏曲目,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二)审美体验:音乐的陶冶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哼唱,除了能够达到训练学生音乐表现力的目标外,另一个更为深层的教学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表现的实践活动中,获得高雅的审美体验,以及音乐的陶冶。这既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动耳朵“听”的层次,而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它更是一次绝佳的音乐实践活动。对于音乐的审美体验,需要通过自我积极的音乐实践活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而在音乐欣赏的同时尝试“哼唱”其中的经典旋律,则是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绝佳契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个体对于音乐的创造性表现能力,从而达到音乐欣赏歌唱教学目的的完美融合与统一。

  以上,我们对“讲、听、评、唱”四步走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分别做了描述和分析,从中初步勾勒出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我们认为,这四个步骤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它们之间一环套着一环,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又是前一步的发展与延伸。当然,对于“讲、听、评、唱”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运用也要避免陷入机械化、僵化的窘境,可以根据具体的音乐课程内容、实际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灵活地做出调整与变化,这样才能使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 页。

  ②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第214—255 页。

  ③ 詹林平《论音乐欣赏过程中人的因素》,《中国音乐教育》2010 年第4 期。

  ④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162 页。

  ⑤〔 美〕艾伦·科普兰著、丁少良译《怎样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年版,第1 页。

  ⑥ 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324 页。

  ⑦ 尹新荣《“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中国音乐教育》2005 年第1 期。

  ⑧ 同注①,第6 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