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基于情境建设的儿童古筝教学新思路

作者:青岛大学音乐学院 郭青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2-11-17   点击:

  摘要:情境教学最初起源于美国,美国教育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效果,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将从儿童古筝教学现状、情境教学必备的条件、情景教学运用于儿童古筝教学的具体策略等三个方面,探索情境教学运用于儿童古筝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情境教学;儿童;古筝;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乐器,外观古朴,音色优美,意境幽深,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成为儿童器乐学习的热门选择。然而,古筝教学模式却十分单一,反过来限制了古筝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古筝教学经验,探索情景建设在儿童古筝教学中的新思路。

  一、当前的儿童古筝教学现状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无论是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还是宗教音乐,采用的是沿袭了几千年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即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古筝因其特有的音乐特点,如:左手按滑吟揉的韵味、具有地方语言腔调特色的音乐流派等,决定了其“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这也就决定了当今古筝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局限性。

  经笔者调查,当今大多数古筝培训教育机构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即在一节课中,教师只面对一名学生进行讲授。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培训机构开始尝试小组课教学,即多名学生组成小班级同时上课,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且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有限,这种小组课教学也只是在沿袭了“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换了一种上课组织形式,并未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和起到改善古筝教育教学现状的作用。

  (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在“一对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示范,学生进行模仿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接受,缺乏能动性,不仅无法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反而会在枯燥的练习中产生厌学心理,视学习古筝为一项任务和负担。

  (二)有限的教学空间和教学人数决定了有限的教学方法

  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共同组成的,这四个要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教育活动。在古筝“一对一”教学中,教育活动方式受到其他教育因素的影响,必定是单一、有限的。教学活动是单向进行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上课人数的限制导致课堂上无法进行趣味游戏、互动、创造性活动等教学手段,这些都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学生心理压力大

  没有同学的陪伴,在面对授课教师时,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无法放松、愉快的学习音乐,久而久之,会把上课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丧失了音乐教育的本质。

  以上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古筝“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如何在发挥一对一教学优势的同时,克服其局限性,解决其弊端;如何让古筝教学既让儿童快乐的学习,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如何让儿童在枯燥的练习中既获得情感体验,又能完成教学目标?是每个古筝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市场与教育趋势的迫切召唤。

  二、在古筝教学中进行情景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到古筝教学中,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情感认知水平,逐渐提高自身音乐学习能力。情境教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对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均有一定的要求,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思路,转变自身角色,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只有当教师从内心深处转变了自身的角色,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进行真正的主动性学习,而主动性学习是情境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必须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聆听,认真揣摩,积极思考,才能在进行情境建设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情感,进而获得对乐曲的情感体验。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