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活动中的感知觉
感知觉是人对事物信息接受和整合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是感性活动,在这一点上和完全的知识学习大不相同。“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逐步加强对音乐要素的敏感,包括可以获得感觉体验的那些条件。 备注1〔美〕贝内特?雷默,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第75、76页因此,在不忽视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更应强调良好的歌唱感觉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在歌唱学习中所涉及到的感觉可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内部感觉传递着有关歌唱器官活动和歌唱生理状态的体内信息,这些信息被传递到大脑前回区域经过筛选和调整后,又被变成指挥发声器官各部位运动状态的指令,从而对歌唱的内部状态进行着自动的心理调控,而外部感觉则将歌唱者自己输出的信息反馈回大脑,同时接受教师的指导信息和观众的反应信息,且一并将从体内外获得的各种信息在大脑中进行综合处理,与大脑中的理想声音模式进行对照而产生出新的不同的调节信息,使内外行为达到有机的整合。
在歌唱活动中的内部感觉有:呼吸感觉、共鸣感觉、吐字咬字感觉、情绪感觉。呼吸感觉在演唱中占主要地位,歌唱的音质、音色、音量、音高、音强与之相关。呼吸的深浅、长短、快慢及其控制状态都直接影响歌唱的艺术表现。共鸣感觉有:胸腔共鸣感觉、喉腔共鸣感觉、口腔共鸣感觉、咽腔共鸣感觉、鼻腔共鸣感觉、头腔共鸣感觉等等。共鸣的感觉能够将歌唱者的整个身心高度调动起来,使歌声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吐字咬字在我们民族歌唱中十分强调,所谓”字正腔圆“正是我们民族民族歌唱的韵味所在。情绪感觉可以把前面多种感觉要素都融进整体的情感体验之中,使歌唱者内心真正处于积极的、愉快的和创造性的状态中,从而通过各发声器官间的协作活动发出真正美妙的艺术之音。
在歌唱活动中的外部感觉有:音高感、旋律感和节奏感。这些感觉可以说是一个人音乐审美感知的基础。对于歌唱者来说,其音乐感觉能力的不断提高,除了先天的素质之外,还有一个不断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敏锐的音乐感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歌唱表演的有利条件,而且也是歌唱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我们的中小学歌唱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感知和体验。首先是对歌曲中的基本要素、情绪、情感特征的把握,原因就在于歌曲作为音响的艺术,它首先作用于人的听觉,给人以听觉上的感性体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个性特质的学生对歌曲的听觉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歌唱教学中注意区别对待,注意歌曲教材内容的选择及歌唱教学过程的把握。比如小学生的歌唱感受能力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师就应在具体的歌唱教学过程中注意对他们的歌曲要素的感觉能力的培养。歌曲的基本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等,它们是学生歌唱学习的基础。其次是对歌唱的良好状态的把握。歌唱学习的实践证明,人的良好歌唱状态的实现需要感觉和听觉的共同协助。教师在歌唱发声练习这一教学环节,一般都要用形象、描绘的语言,从歌唱感觉上去引导学生把握歌唱发声的状态,比如用”像闻花一样把气从打开的鼻腔通道里吸进去“、”保持打哈欠的状态“、”要吸着唱“等等。然而,歌唱发声的最后结果――美好的歌声是要靠学生良好的、音乐的听觉去监控和调节的。我们从歌唱的学习实践中发现,在”歌唱感觉上的声音“和”歌唱听觉上的声音“有时候会有较大的差异。一种情况是学生从自身感受到的声音状态和自己的听觉感受到的有时会不一致;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感觉和听觉的声音状态和通过空气传达到教师的听觉中的歌声状态会不一致。因此在歌唱发声练习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掌握和了解学生歌唱的实际状况,及时帮助学生进行状态的调整,做学生歌唱发声练习的”调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