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反思点评 > 小学音乐反思 >

第七届全国赛课小学组参赛课点评

作者:薛晖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全国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赛课活动于2014年12月8日至14日在深圳大学体育馆隆重举行。此次赛课活动不像往届比赛时小学组和中学组同时分场进行,而是采取小学组与中学组分时段进行,本人被邀请担任此次赛课活动的一线教师评委组评委(还有专家评委组),所以有幸全程观摩学习了小学组21节参赛课,并用“点评”的方式记录了21节课的听课感想,在此与一线的观摩了或没观摩此次音乐教学盛会的小学音乐老师们分享、交流。特别说明一点,此点评是站在一位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十几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研工作十余年的一线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依据自己对音乐教学的认识和喜好对课例进行的点评,又因是手机写点评,受字数限制,每节课的优点或不足也不能充分表述,只能就印象深刻的某一个或两个点进行为片面的点评。此点评仅代表个人观点,也只上传于本人空间,不当之处,欢迎交流探讨。

  《小鞋匠》江苏:

  教师形象漂亮,素质很好。老师以百分之百的激情上课,学生也想跟上老师的节奏,配合老师的激情,但似乎有些不知所措。原因何在?可能是有些为形式而形式,且很多形式是基于音乐老师或成人对音乐的认识方式来设计的。如,旋律中后半拍节奏认读,这样单独拿出来读,反而增加了难度。还有旋律中音的高低,也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感知,明显也是形式大于内容。课的前面的三声部节奏练习花了本节课四分之一的时间,可效果不佳,前后也没得到很好的呼应。进入歌曲正式学唱前的铺垫过长,难怪让人有语文课的错觉。该课作为二年级的唱歌课,主目标是有表现力的唱好歌曲,显然目标达成情况不理想。

  《在钟表店里》上海:

  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能抓住音乐的表现要素,设计活动,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和音乐的表现力是值得肯定的。如,开时始时的旋律音听辨;动作参与表现时强调在音乐的韵律中进行;打击乐器参与表现时有三声部合奏,等等。 但该课有给人以拿音乐在说事之感,教学中不是让学生好好聆听音乐,认真感受音乐,而是听一片断音乐老师要追问诸多的问题和进行各种表现活动,音乐成了活动的引子或背景,教学中更强调活动表现,到最后也没有完整聆听一遍音乐。不知道主评委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母鸡叫咯咯》广东:

  老师上课放得开,善于表演,低年级孩子很喜欢。农场和魔法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效果好。教学能抓住歌曲中的典型旋律做文章,听辨、演唱、创作,小题大做,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也教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学会歌曲上,也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景表现中,在与老师的合作表现中学会歌曲。该课以歌曲的学唱为主线,但老师借这首歌曲学习而想达成的目标太多,“满天的麻雀想捉尽”,可教学时间有限,课的重点就难以突出了,教学有些零散。另外,老师表演能吸引学生,但如果一直取于演小品的状态,四十分钟的小品也太长了,学生可能也会审美疲劳。

  《跳圆舞曲的小猫》山西:

  图谱将音乐的结构很好的呈现出来,学生在图谱示意下完整的安静聆听了两次音乐,效果好。第一段模拟小猫叫声动作参与和第二乐段乐器重音处演奏参与,抓住了音乐的特点,也符合低年级学生表现特点。主题填词随老师演唱学习的方式也干净利落。如果作为全国参赛课,感觉缺少亮点,从课的结构、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像一节常规的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课。另外,最后的整体聆听与参与表现,也没能跳出前面“音乐分部排练”与后面“音乐整体表演”的欣赏教学范式,这也是值得老师们思考的问题。

  《喜歌》黑龙江:

  《喜歌》是一首满族民歌,将民歌置于相关音乐文化背景下学习,这样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乐的风格特点,更好的表现音乐,同时能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这是也是老师们常用的一种民歌学习方式。这节课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以《喜歌》学唱为主要内容,拓展欣赏了来两首满族歌曲,介绍了满族文化,认识了满族的乐器单鼓。但前面欣赏的两首歌曲似乎与后面《喜歌》的音乐风格完全不同,没有铺垫作用,只为歌曲学习起到一个导入作用,歌曲的学唱也较平淡。课的后面部分民族乐器单鼓的加入为课增色不少,单鼓是学生少见的乐器,学生感觉新鲜有趣,单鼓的伴奏节奏设计得很简单,师生在单鼓伴奏中放松的、欢快的演唱表现,很具感染性。

  《打枣》重庆:

  一位出色的音乐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音乐欣赏课。民间乐曲《打枣》对孩子们本不具备太强的吸引力,但老师极具表现力的现场演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欣赏兴趣。接下来的教学紧扣乐曲的表现特点展开,以体验演奏的方式,认识三件主奏乐器,感受乐器音色特点,并结合乐曲的聆听辨别乐器音色。以画图谱的方式形象的呈现乐曲各乐段速度变化特点,让学生了解音乐速度与情绪的关系,感知音乐表现特性。最后以学生容易理解的讲故事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再一次强调乐器音色与音乐形象表现之间的联系,了解音乐表现的特性。可能是受课时需要的影响,可以不用四十分钟欣赏的小曲也一定要上四十分钟的课,所以也只能落入俗套的加入动作表演,且表现动作只强调听到不同乐器以约定的相应动作表现,而没有表现出音乐速度和韵律变化,这个活动感觉离音乐稍远一点了,但学生很开心,师生互动表演氛围很好。

  《春天举行音乐会》四川:

  这节课有两个内容,一是学唱歌曲《春天有个音乐会》,二是欣赏威瓦尔第的《春》。歌曲学习为主要内容,从发声训练,到欣赏聆听熟悉旋律,学会歌曲,再到加入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到学生指挥整体演唱歌曲,所采取的学习方式非常朴实、常规,没有大赛课应有的可供借鉴学习的亮点。因受时间所限,歌曲学习也基本停留在唱会的水平,没有将演唱表现引向深入。而乐曲《春》的欣赏更只能是浏览性的欣赏,不可能深入。可能是评委觉得平淡才是真吧,要不然怎么入选了现场决赛呢。

  《草原上》江西:

  常见的唱歌课一般是一节课学唱一首歌曲,特别是上公开课时,但这节课是一课时内学唱两首情绪不同的表现草原的歌曲。这样安排教学内容需要相当的勇气、智慧和课堂驾驭能力。如果在一节课内,能将两首表现草原不同情景,在速度、力度、情绪不同的歌曲有机的联系起来,找到它们音乐表现上的关联点,以巧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两首歌曲的不同特点,用符合歌曲表现特点的声音艺术性的演唱歌曲,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学效果,那应该是一堂令人期待和激动的课。理想虽然丰满可现实很骨感,老师毫无生机的走程序式的教学和“二一添作五”的课堂结构,终归没能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激动起来,这次尝试一加一式唱歌教学的结果也就肯定是小于二了,不能不说遗憾。

  《瓷偶女皇》北京:

  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近30分钟,但学生还只聆听了“瓷偶”和“女皇”两个主题。在导入课题,介绍乐曲故事后,老师重点对比欣赏了这两个音乐主题, 从音乐的情绪、力度、节奏、主奏乐器、旋律线等方面,紧扣音乐如何表现不同形象展开探讨与分析,深入、细致、有效。欣赏教学确实是培养学生能听辨音乐的耳朵,了解音乐的表现特点,积累音乐欣赏经验。但作为欣赏兴趣还需培养的学生,以这样轰炸式的、高密度、智力游戏式的理性的方式来让小学生赏乐,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感觉可能只有一个字“累”。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做到感性欣赏与理性欣赏的有机结合,如何以感性的方式促进理性的认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打麦号子》江苏:

  又一位出色的音乐老师,演唱表演功底了得,课堂把控能力也很强,教学时充满激情,极具感染力。老师很好的抓住了劳动号子的音乐表现特点展开教学,以师领生合的方式、聆听欣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音乐表现特点,熟悉歌曲旋律。又对比歌曲旋律的特点,找到歌曲旋律发展特点,降低了学习难度,在师生互动演唱中较快的学会了歌曲演唱。为了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课堂的后部分欣赏了号子演唱视频和老师现场演唱的不同风格的号子,效果好。如果该课中能再在指导学生如何唱好歌曲、唱出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而不只是一直采用师生配合演唱表现方式演唱表现歌曲,学生的收获会更大,目标达成会更好。

  《花蛤蟆》湖南:

  这节课由湖南帅气的男音乐老师林嘉添执教。这是一首由山东民歌改编的合唱曲,合唱表现本来对于小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给不了解音乐基础的借班上课学生上合唱课,对老师极具挑战性。林老师能在四十分钟课内,采取化繁为简的方式,师生在情境互动中解决合唱难点,学会唱好歌曲,干净利落的完成教学,较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该课最后以差时三分钟结束,肯定无缘一等奖,也算遗憾。当然教学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如,贯穿全曲的合唱部分音准始终没解决好,如果老师在几个合唱部分能用谱订正,并加强练习,一定会有所改善。在歌曲齐唱部分能多用4-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演唱出歌曲的风格特点,重点唱好歌曲,后面歌曲的整体演唱表现效果一定会更好,艺术表现性更强,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和整体效果也会好很多。另外,在赛课现场的唱歌教学中,当发现学生演唱声音不理想,音唱不准时,老师一定不能慌神,更不能一遍又一遍跟着学生唱,这样话筒时就只会传出老师的声音,基本听不到两声部合唱了。而应该积极寻找对策,放慢上课的速度,将学生的演唱音准问题解决好,这样更能体现出老师教学的智慧和课堂的把控能力。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学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这个过程越体现得好,教学就越成功,赛课的成绩也就越好了。

  《牧场上的家》浙江:

  该课应该是在尽量践行和体现音乐教学以音乐为本的音乐教学理念。唱歌教学中特别强调对歌谱的识读,让学生能唱准歌曲,同时又特别强调学生唱好歌曲,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但此课又仿佛将人带到了遥远的课改以前的唱歌教学课堂,识谱、唱歌,美的音乐美的意境。传统的好的方法确实值得继承,但如何能在校正中前行,在音乐教学中既不让学生音乐学习中感觉枯燥和无趣,又能加强音乐的感受与体验,提高演唱表现技能,确实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

  《划龙船》安徽:

  这是一节歌曲欣赏课。在各种赛课活动中,以欣赏一首歌曲为一节课学习内容的课很少见,因为歌曲欣赏到底听什么,如何引导欣赏,老师们还没过多的思考和教学方面的经典范例。这位老师能紧扣歌曲《划龙船》的表现特点,演唱参与表现歌曲,节奏参与表现歌曲,加深学生对歌曲风格的体验,是非常有效的。尤其是老师现场领唱与学生的齐唱,和最后的聆听整体表现,参与性和音乐性都很强,将教学推向高潮。该课主要以感受歌曲风格为主线,以参与表现为体验方式,较好的达成了歌曲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为此类风格特点鲜明的歌曲欣赏提供了一个较成功的案例。我省雨花区屈晨子老师执教的合唱《月亮月光光》欣赏一课也为合唱歌曲欣赏提供一个好的范式。但歌曲的类型丰富多彩,风格不尽相同,歌曲欣赏的切入点和方式也应多种多样,需要我们实践中探寻。

  《美丽的夏牧场》深圳:

  这节课与浙江的《牧场上的家》属于同类型课,歌的风格基本相同。两课相比较,该课应该是达到我心目中的“两全其美”的境界了。教学中老师同样体现以音乐为本,关注了歌谱,强调唱好歌曲,表现出歌曲美的意境,让歌声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但老师所采取的方式更符合学生学习特点、更具音乐性。如,学生用固定音型与老师合唱,在参与表现中感受歌曲旋律特点,熟悉歌曲旋律。用画图谱的方式和歌谱标红的方式,找出歌曲旋律特点,降低学习难度,歌曲的学会与指导唱好几乎同时进行,唱好了歌曲又节省了学习时间。最后将歌曲引向深入,为歌曲加入二部合唱,加大了演唱难度,同时也更能提高学生的演唱表现水平,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达到“会唱歌”的目标,将齐唱歌曲加入简单的声部变成合唱是唱歌教学中值得提倡的一种方式。

  《暴风雨》浙江:

  又是一节音乐智力游戏式的音乐欣赏课。开始老就不断的唱主题,分析主题旋律高低起伏的特点以及带来的音乐形象体验,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懵懵懂懂,感觉老师口中的音乐形象像皇帝的新衣,有吗?有这么神奇吗?老师说得那么激动,那么肯定,一定是有,可我怎么没感觉到呢?是我听课不认真吗,还是我耳朵有问题,听不懂音乐。学生心里一定是七上八下。当在教学中部将学生的耳朵引向演奏的乐器,并设计活动随乐参与表现时,学生似乎找到了抓手,知道了需要听什么,也知道怎么做了,学生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来了。小学生赏乐有其特点,一定要给扶手,这扶手不能是虚的,也不能是太过理性或专业性的,要建立在小学生的音乐基础和认识特点上来设计,把握好深度,采取好方式。

  《看大戏》宁夏:

  感觉这位老师有些自己为难自己,“背着磨子唱戏,费力不讨好”本是一节唱歌课,可老师设计了四个声部锣鼓节奏参与表现,用时不少,效果不佳,还涉嫌跑题。这是一个风格特点非常鲜明的戏曲风歌曲,如何演唱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唱出歌曲的韵味,是该教学的重点。如果还有时间,则可设计合适的表演动作,边唱边表演,我想学生会唱得更带劲,更富表现力。当然,不管是何种教学设计,教学方式的巧妙有效,才是赛课教学中最吸引眼球的和讨巧的。这节课虽然用心设计了一些活动,运用了一些方法,但不够巧妙,不够出彩。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湖北:

  这是一首带有梦幻色彩的优美抒情的歌曲,老师也竭力营造一种美的意境,在情境中感受歌曲、学会歌曲和用美的声音表现歌曲。能用美美的声音演唱表现歌曲,该课的主目标定位是准确的。但作为参赛课,听课的老师可能更看重你是通过什么途径、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指导方法而达成目标的,这也是公开课和常规课的区别,在教法上一定要有值得听课者学习和借鉴的亮点,可惜这位老师所采取的方法非常常规或无方法可言。课后部分合唱的加入为本课增色不少,是本课的亮点。将演唱引向深入,单声部歌曲加入简易合唱声部表现,演唱表现更具艺术性,也有益于学生演唱表现水平的提高。

  《赶圩归来阿哩哩》山东:

  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老师上了一节非常规的唱歌课。该课为歌曲学习的第二课时,学生在老师情境性的引导下将歌曲进行改编演唱表现。歌曲的改编力求表现歌曲的彝族音乐风格特色和歌曲在不同情境中的情绪特点,改变歌词、改变速度、改变节奏。歌曲改编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加入了学生较为熟悉和喜欢的摇滚风,激发了学生的创编和表现激情。同时,改编时还特别关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在师生的合作中高效完成了歌曲改编。另外,老师课堂驾驭能力和演奏演唱基本功也非常了得,在师生激情演唱中完美结,获得观摩老师们的热烈掌声。这堂课给了我们唱歌课的不同思路,这样的创编是学生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和有益于激发学生创编热情的,是高效的。该课为我们的唱歌教学和编创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成功范例,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蝈帼和蛐蛐》北京:

  这是一首曲艺风格特点非常鲜明的叙事体裁歌曲。老师采用了欣赏领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歌曲故事内容,通过分析歌曲中典型旋律,探讨了音乐如何通过音高、节奏的变化来表现音乐形象,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表现特点。指导学生演唱歌曲紧靠表现曲艺音乐风格特点展开,特别强调歌词的儿发音、依字行腔的演唱表现特点,主要采取听唱方式学唱(师带唱),凸现此类歌曲学唱特点,方法恰当高效。该课还能将歌曲学习置于相文化背景中,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曲艺音乐文化的介绍,老师现场用三弦弹唱了歌曲,还教学生学习曲艺表现动作,等等这些能加深学生对音乐风格特点的体验,能更准确的把握歌曲风格,更具韵味的演唱表现歌曲,高效达成教学目标。依据我个人看课的喜好,  感觉前面部分对歌曲旋律的分析过深过细,不太小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特点,也没为后面的演唱表现起到铺垫作用,显得有些矫情。(之后与同行交流,说该课为欣赏课,如果作为欣赏课,太重“唱”轻“赏”,没有体现欣赏课的教学特点。)

  《晨景》东北:

  这次的很多节欣赏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特别关注音乐的表现性,尤其关注音乐是如何表现音乐形象的,可能评委们觉得唯有此种深入分析音乐表现性的音乐欣赏课,才真正体现以音乐为本,在音乐欣赏中唯有联想到了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学生才是听懂了音乐。音乐的欣赏有纯理性式欣赏、感受性欣赏和综合性欣赏,作为小学生音乐课中的音乐欣赏,前两种显然都不太合适,唯有多角度切入多形式体验的方式才是合适和有效的。综观该课,在音乐欣赏的理性与感性之间没有做到最好的平衡,关注的点过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的欣赏兴趣难激发,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达成也会大打折扣。另外,最后用鸟笛模拟鸟叫参与音乐表现反而破坏音乐意境,效果不理想。

  《晚风》福建:

  这是一首三度音程的合唱歌曲,这种两声部节奏相同的三度音程合唱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选这种类型的合唱歌曲做课参赛,具有挑战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进行两声部合唱,教学目标没达成,其教学也就一票否决了。执教老师虽然年轻,教学比较老道,能紧靠唱准唱好两声部旋律而展开教学,并层次清晰的采取了一系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柯尔文手号指示唱准旋律主干音和音程;重点唱准低声部旋律并尝试记住低声部旋律;学生唱低声部和老师唱高声部合做表现,感受歌曲二部和声的效果,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唱准旋律的方发,也为后面的准确合唱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些方法也为同类型合唱歌曲的班级合唱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式。可能是由于前面的两声部旋律演唱有些走教学程序而没有很好的落实到位,在课的中部加入歌词的二声部合唱时,尽管用了不少时间,合唱还是没达到最佳效果,且这部分采用的方法较之前面部分单一,明显感觉到教学的推动力不强。另外,歌曲《晚风》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表现徐徐晚风的音乐应该也是优美的、连贯的,可课的最后老师将晚风音乐进行改编,让学生用快速的、欢快活泼的、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表现,颠覆了音乐,个人认为不妥。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