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歌唱教学重构

作者:扬州市广陵区头桥中心小学 刘湘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1-02-04   点击: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及音乐学科素养的确立,围绕歌唱素养的形成,重建学科教育范式是当前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重头戏。本文从歌唱目标的再定位,到如何重构歌唱教学流程的范式,再到歌唱教学方式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 音乐 歌唱素养 歌唱教学方式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而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音乐学科后必须形成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两者在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

  如何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笔者认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则是关键。音乐歌唱素养应包含歌唱能力, 歌唱能力是歌唱素养的组成部分和形成基础, 同时歌唱素养的内涵又比歌唱能力更为广泛, 特别是在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提升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歌唱教学流程的新范式

  “节奏、音准、识谱、歌唱技能”是凭借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歌唱素养的基本途径, 我们结合这四个方面,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歌唱教学的新范式。

  (一)节奏训练

  教师可以从感知恒拍、了解节拍与节奏、分离节奏、模仿节奏、识别与记忆节奏、节奏伴随歌唱、即兴创作节奏、多声部形式这几个方面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并学习和掌握节奏要素,提高学生视唱读谱能力,发展其音乐感,是培养歌唱素养的基础。

  (二)音准训练

  音准是儿童音乐入门最难的一个音乐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鼓肚子训练法、长音练习法、闻花香的方式、吹纸片的方式、模仿生活情景的练声曲等解决因呼吸方法不准确导致的音不准,还可以通过比较聆听、柯尔文手势、游戏的方式、音程练习等解决因缺乏正确音高概念而影响音准的问题。

  (三)识谱训练

  “听辨”对促进识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识谱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借助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高低、长短、强弱的听辨到音色、旋律、情绪的听辨,再到较为复杂的音乐线条的听辨、附点音符、切分节奏、节拍的听辨等,培养学生的旋律感受和表现力。

  (四)歌唱技能训练

  有了良好的节奏、音准、听觉、识谱等基本音乐能力,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比如: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支持、准确的咬字吐字、圆润统一的音色等,并将技巧融于歌唱中有机学习。

  二、歌唱教学方式的新构建

  (一)指向个性体验

  传统的歌唱教学是教师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简单移植,学生只是机械地参与实践,缺少对音乐的感受和批判,缺乏对音乐的理解与生成。只有借助丰富的审美体验,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形成情感共鸣。

  1.借助体验理解歌曲

  以苏少版《音乐》六下《苏木地伟》为例,“苏木地伟”“确波果拉苏”等富有彝族特色的歌词,学生仅凭文字无法形成体验。笔者先在黑板上把“彝”字拆开,再根据甲骨文画出“彝”的各个组成部分,由此引出彝族的文化,特别是酒文化,让学生了解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在演唱过程中,笔者将课堂模拟成一个节日的欢庆场景,大家边唱边表演,学生更能准确抓住敬酒歌的特点:音域较宽,音调悠扬开朗,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一类。学生在讨论、尝试不同的演唱形式后欣赏另外几首彝族《敬酒歌》,既拓展了音乐视野,又提升了歌唱素养。

  2.借助体验认同情感

  深切的体验能使人的身心处于专注、投入的状态,并且会把这种积极的主观状态投射到周围的事物上。在苏少版《音乐》二下《长大要当宇航员》中,笔者在教唱开始就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领: 给大家介绍了图片中的小男孩的理想,他的理想是长大了当一名宇航员,探索宇宙造福人类。播放了关于我国航天成就的照片以及航天英雄杨利伟等人登上太空的精彩瞬间, 孩子们佩服不已。孩子们通过图片了解了奉献在各种岗位上的劳动者, 体验了不同职业的作用并产生了价值认同, 在歌曲学唱时就融入了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能体会作者的用意,进而将这些内心感觉和经验转化为外在的音乐形式, 并把音乐感觉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