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合唱在城乡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
摘 要:童声合唱是小学阶段文娱活动的表现形式。文章总结小学阶段童声合唱的关键性,结合城乡整体发展状况,指出童声合唱在城乡地区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提出拥有专业教师队伍、校内领导层重视、完备的合唱条件等相关措施,以期为童声合唱在城乡学校创造新环境。
关键词:童声合唱;城乡;发展现状
目前,发达地区的学校已经将童声合唱纳入小学音乐课堂改革中,偏远地区学校由于信息不畅通还未获取到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任务。有学者指出将童声合唱列入城乡学校课程培养计划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大部分学者只是浅显地指出问题,没有深入分析是何原因所致,并且提出的对策建议脱离了城乡学校的实际情况,难以发挥指导作用。本文针对城乡的限制条件,仔细考虑方案的可行性,从具体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确保合唱活动的顺利普及。
一、童声合唱的重要性
合唱相较于其他文娱活动更适合于小学生,童声合唱只能在小学阶段得到体验,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首先,可以释放学业压力。学生一味学习会产生厌烦心理,恰当的课余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歌唱能够很好地释放情感,帮助学生释放学业压力。其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1]。合唱最能体现合作交流,一个人如果在团队表演中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队伍,学生能够自主地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实际表演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改正。最后,陶冶艺术情操。在特定的演唱情境下,影响个人的成长气质,比如小学生经常演唱红色经典歌曲,就会受到红歌的感染,会更加爱国。
二、现状分析
( 一) 童声合唱水平偏低
发达地区学校注重对童声合唱的培养,据统计发现获奖的童声合唱队大多来自一线城市。城乡学校在合唱表演中发展较晚,校园艺术氛围不够浓烈,专业教师的缺失和家长的落后观念影响了童声合唱的培养。学校对于合唱表演训练力度不强,导致童声合唱水平偏低。
( 二) 学生专业知识薄弱
目前,城乡地区教师水平有限,专业合唱知识掌握不足,老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有些学校甚至没有编制合唱教材,仅凭任课教师自身的经验授课,使得学生对合唱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微,在实际表演中出现 问题。各方面的限制因素使得学生在专业乐理知识学习方面较为滞后,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的需求,实际表演效果较差。
( 三) 举办合唱活动较少据了解,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基本不举办文娱活动,学校
只关注升学率,家长只关心学习成绩,有些家长更是要求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上。以紫阳县为例,当地的中小学没有设立专门的合唱队,往往是为了举办大型活动或参与市级选拔活动而临时组建,表演机会少。
三、影响因素
( 一) 教师团队不专业
由于城乡属于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低于城市地区,所配备的师资队伍能力较弱。城乡学校的音乐老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他们多以兼职为主,对乐理知识掌握较少,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思想较为落后,不重视对学生的才艺培养,他们的工作任务在于教小朋友学会一两首歌曲即可,更遑论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2]。
( 二) 校内领导不重视
城乡地区的中小学,人数少、规模小,校领导往往只关注招生情况、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对校园其他事项漠不关心。在学校制定的发展计划中,童声合唱计划难以被列入重要项目,因为合唱活动的开展需要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去发展合唱事业,校领导是不会予以支持的。人才培养方面更难以做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艺术表演只能作为课余锻炼,并不能占用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并且人才培养是一个很耗时的过程,领导不会在合唱能力的培养上花更多时间。
( 三) 合唱条件不达标
城乡学校得到财政划拨资金较少,资金使用的范畴有限。城乡学校拿到项目资金后会首先考虑校园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操场、厕所等),接着考虑体育设施及器材的置办,余下的部分资金才来考虑是否需要发展软文化。项目资金运用至合唱活动较难,在争取配置多媒体合唱教室、乐器的资金比较少,导致乐器配备不齐全、专业合唱教室紧缺等一系列问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