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中学音乐论文:浅谈音乐欣赏的联想与想象

作者:萧萧7401…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浅谈音乐欣赏的联想与想象
简评:本文透彻分析了音乐欣赏曲目的三种形式,如果在每节课中都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坚持这样的教学,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作为人类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更是以想象力为基础,它贯穿于音乐的创作、欣赏以及学习过程中。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它特别擅长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由于音乐表现手段的局限性,不可能直接地把现实生活的具体形象和思想观念以具体的音乐形式表达出来。无论音乐对客观世界描绘得多么生动、独具匠心,它毕竟还是一种声音形象,只有通过欣赏者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把它转化为客观世界的形象和意境。所以,想象和联想有助于欣赏者更具体更形象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同时,它又是把音乐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高欣赏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此,想象与联想在音乐欣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    由描绘性音乐所引起的想象与联想
    这种情况大多在对音画式的标题音乐的欣赏中,由于描绘的手法不同,可引起不同形式联想。如由对现实音响的艺术模拟所引起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和运用声音与视觉形象的类比关系所引起的联想等。
      在音乐中,将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某些比较和谐悦耳,或是与某些特定生活形象有密切联系的音响,直接或近似地模拟于音乐之中,以唤起欣赏者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联想。如模拟生活中的鸟鸣(唢呐曲《百鸟朝凤》、二胡曲《空山鸟语》等)、马蹄飞奔(二胡曲《战马奔腾》、木琴独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等)、车轮滚滚(管弦乐《太平洋231》等)。
另外一种联想称之为类比联想。类比联想一般来说是对音乐与视觉形象在性质上相似或状态上相似而引起的联想,也就是说由此物转化为他物的联想。这种联想对创作者来说,是把客观事物的色、形、线转化为声音,既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而对于欣赏者来说,倒是把听觉得到的音响再转回到由色、形、线所构成的视觉形象中去。
二、由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想象与联想
有些标题音乐带有一定的情节性,很多是与文学、戏剧、民间故事、美丽的传说等有联系的。如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施永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何占豪、陈刚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这类标题性的标题音乐的欣赏,就要求欣赏者预先对作品所依据的原题材内容和基本情节有所了解,使之在欣赏时以情节联想为纽带,将音乐音响与原故事情节联系起来,达到深刻感受音乐的目的。但是在欣赏这类情节性标题音乐时,仅对其题材内容的了解,还远远达不到深刻感觉音乐的目的。由于音乐艺术材料与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不可能把原来的文学、戏剧情节及其所描写的人物环境完全表现出来,音乐所能作的主要是对戏剧情节的气氛、意境,特别是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进行艺术概括。因此,在欣赏时,欣赏者必须根据音乐的表现旋律,感受音乐中的戏剧气氛和意境,特别是人物感情的发展变化,由此开展形象的联想。
如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取村于莎士比亚的同名戏剧,但作曲家并未着重于戏剧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具体描绘,而是着力于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并通过情感的对比冲突来概括地表现原著的主题思想。如当听到乐曲序奏中出现的在宗教音乐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众赞歌形式的、庄严安详的音乐主题时,欣赏者头脑中可能自然地浮现出一位年迈、慈祥的神父形象。呈示部中有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主题,仿佛是生与死、仇恨与爱情的悲剧性冲突。主部主题十分紧张,节奏顿挫急促,使人会自然地出现对两个敌对家族格斗厮杀、刀光剑影的场面的联想;在出现优美、抒情的副部主题――爱情主题时,则可能会浮现出一对热恋的年轻人温柔相依的形象联想。
三、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所引起的自由想象
有些音乐作品反映现实所采取的主要手段不是描绘性的,也不是情节性的,而是抒情性的,特别是非标题性的音乐作品中,一般并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形象描写及情节性的暗示,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的抒发。欣赏者必须凭借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及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的不同,就会明显带有欣赏者个人的主观色彩,在不同的欣赏者那里会产生很大的差异,甚至可能迥然不同。
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多少年来,不少人因曲名所引,从中听到了无锡惠山下,“天下第二泉”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当然,作为欣赏者在聆听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由想象,到也有与整个乐曲宁静、凄凉的情绪相吻合的地方。但该曲标题与整个作品形象的意境的形象是否吻合,很多人持有异议。其实,这首二胡曲原来是没有名字的,《二泉映月》的名字是由参加整理和录制阿炳作品的杨荫浏、祝世匡先生即兴商定的,与乐曲内容并无密切关系。很多人欣赏这首乐曲时感到的只是哀伤、叹息、挣扎和反抗,一点也感觉不到标题那样雅致的意境。如音乐家马可所说:“这是一首沉痛、奋争的悲歌”。慕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指挥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此曲时,感动得热泪纵横,说它是一首“人间哀怨、奋争的悲歌”。总之,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首无标题的乐曲,是旧社会广大被侮辱、被欺凌的人们的血泪绝唱。
总之,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无论是展开想象的翅膀,还是感情上的共鸣或者观念上的把握,都不失为获得审美感受的一种途径。音乐欣赏的确要调动自己的全部激情和心智。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把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其用法因人而异,我们应做到力求从理论上开阔视野,挖掘真正的音乐内涵与本质,从而做到对音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