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腹地
例如, 教学《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 笔者结合学生熟悉的流行乐曲《不想长大》, 对比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乐》, 让学生展开对比欣赏, 突出作品的曲式结构。课程资源的拓展, 帮助学生形成了对乐曲的整体性文化认知。通过“画线条”“对比”等诸多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 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作品的内在关联以及音乐与其他文化之间的逻辑、价值关联。在这种资源拓展、整合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2. 开发音乐课程形式
学生音乐学习的方式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可以将“戏剧元素”“舞蹈元素”等融入音乐教学实践, 形成“音乐剧”“音乐舞”等形式。如音乐剧, 在将戏剧元素融入音乐课程中, 学生可以打开心扉, 找寻到自己的角色与任务, 师生、生生之间可以开展“看戏”“唱戏”“演戏”等活动, 进而让音乐课堂生机勃勃。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能够找寻到自我的存在感, 他们彼此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帮助, 不断完善着自己的表演技能。
例如, 教学《中国龙吟》 (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 中的学唱京歌《我是中国人》, 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京剧艺术中的“唱念做打”的功夫,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京剧知识, 将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碧玉簪》选段和《唱脸谱》选段等引入课堂, 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京剧的魅力。此外, 在“互联网+”的时代, 教师可以将“微课”“云平台”“大数据”等操作方式引入音乐教学, 这些现代技术的引入, 无疑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形式。
3. 重构音乐课程内容
音乐欣赏教学的价值旨归在于让学生懂得感受、欣赏、创造音乐美。因此教学中, 必须找到音乐课程美的形态与学生心智成长之间的关系, 拓宽学生音乐课程, 为学生禀赋发展、潜能发掘等选择和发挥空间。教学中, 要在音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基础上拓展、开发校本课程。基于此,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对音乐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与重组。
一是国家课程, 体现为教材为主, 融声乐、器乐门类等的课程, 教学中教师既要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又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界;二是地方课程, 表现为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表现艺术, 如京剧、昆剧等、音乐艺术、民俗音乐等;三是校本课程, 这是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自主开发设计的服务于学生的音乐课程。如学校的“百篇名曲鉴赏课程”, 就是通过鉴赏、创造等手段, 不断唤醒学生的耳朵, 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力、想象力,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又如我们根据八年级的教学内容, 围绕学校馆校衔接——“红十字公园”, 开发了《长征组歌》校本课程, 通过观看电视剧、参观长征博物馆中的相关图片、朗诵诗歌等, 在校本课程中将影视、诗歌、表演等活动结合起来, 深化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结语
音乐欣赏教学帮助学生打开了心灵之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从“自然人”走向人格健全的“音乐人”“审美人”“艺术人”, 学生的音乐生命、艺术生命获得了充实。音乐欣赏让音乐与学生的人生得到了有效的统整, 为学生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铁梅.培养幸福完整的人——审美人生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 2016 (22) .
[2]黄铭霞.把握音乐之“魂”, 提高欣赏能力[J].江西教育:综合版, 2014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