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音乐学科“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思考与认识
课堂实录三
1.播放第一乐章呈示部的“固定乐思”主题音乐教师:这就是整部《幻想交响曲》“固定乐思”主题的原形部分,它表现的是哪个人物形象呢?(恋人形象)它是用什么主奏乐器来演绎这一人物形象的呢?(小提琴)主题旋律整体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优美、抒情……)
2.学生哼唱主题
教师:通过哼唱,你们发现乐句之间有什么特点呢?(节奏型基本一致)后面这四个乐句给人以怎样的感觉呢?(片段聆听,肢体辅助,层层推进的感觉)
3.听辨伴奏声部
教师:小提琴的演绎形象地展露了女性温柔、优雅的一面,但作曲家似乎还不满足于这个近乎温柔的形象,仔细聆听,你们还能捕捉到什么呢?(聆听音乐,教师带动学生用肢体动作表现)
教师:主奏旋律下面的这个伴奏声部,有什么特点呢?(低沉地,仿佛心跳的感觉)
教师:伴奏声部的加入,使得这个基本主题听起来既温柔又略带激动,这样的一种配器色彩,无形中增加了这个基本主题的戏剧性效果。
谱例3 “固定乐思”主题原形
课堂实录四
1.五个乐章的“固定乐思”片段回顾教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将不同乐章的“固定乐思”再做一番回顾吧!(音乐与课件同步呈现)
2.提炼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的基本特征
教师:如果说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精华体现在文学家雨果身上,那么在音乐领域中则体现在了柏辽兹身上。(师生交流,课件内容随着学生的总结逐个呈现)
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内心情感的表现→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作品富于幻想性
3.提炼作曲家柏辽兹的创作个性特点
教师:作为一名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音乐家,除了以上这些共性之外,柏辽兹在创作中还有自己充满个性的一面。(师生交流,课件内容随着学生的总结逐个呈现)
有鲜明的标题及虚幻奇想的戏剧性情节→有固定乐思贯穿全曲,乐思随情节发展需要而变化-→突破传统交响曲的典型结构方法→新颖独特的配器法
4.总结课堂
教师:伟大的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他以新颖、大胆的手法,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乐语言和戏剧化处理而创作的《幻想交响曲》,为浪漫主义音乐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也对后来的欧洲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尊称他为“标题音乐之父”。(点题,课件呈现)
课堂实录三是课堂实录一内容的延续,主要是对“固定乐思”基本主题的赏析。“固定乐思”贯穿于《幻想交响曲》的五个乐章中,同样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线索,而且随着乐章的发展和教学的深入,逐渐由单薄趋向饱满。鉴于此环节是“固定乐思”基本主题的初次呈现,因此教学尤其要注重“小步子”进行,意在对基本主题做感性认知,并通过层层感知、体验与积累,不断丰满“固定乐思”的特征与意义,为走向音乐理性认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实录四是课堂实录二内容的延续,主要是回顾五个乐章中的“固定乐思”,总结“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基本特征”,探寻“作曲家柏辽兹的创作个性特点”。众所周知,欣赏中外作曲家的优秀音乐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感受、体验其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本课的切入点虽然是“标题音乐”和“固定乐思”,但教学目标并不停滞于此,而是逐渐递升并指向更高的层面,那就是作品中所折射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普遍共性的一面,以及作曲家创作中富有个性的一面。这样的目标落实,实际上就是由对音乐的感性体验和艺术表现上升到了理性认知和辨析的层面,它非常自然、顺畅地揭示了音乐作品的重要艺术价值,同时也促进了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高中音乐“新课标”对高中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概括了学生在音乐修养或艺术审美情趣层面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化理解”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意味着我们要特别重视从文化角度关注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能认知、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而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长期研究与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