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青岛大学音乐学院  韩忠岭 张妙言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5-12   点击:

  (四)打破评价难题,多元评价学生

  通常在音乐课程结束以后,教师习惯于使用双向细目表来评价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以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导致教学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有效评价,有些教师甚至干脆不予评价。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很单一,大多借用一般文化课中所采用的分数评价方式,结合期中、期末等终结性定量评价,以分数来衡量学生,这显然并不适合音乐学科,也无法基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认识和评估。

  大单元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环环相扣,这就决定了大单元教学评价着重评价的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学生音乐素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因此,大单元教学评价可以立足单元整体学习内容的素养能力形成效果,其内容上有着比课时教学更宽广的视野、更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

  三、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

  以“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音乐鉴赏》为教学内容基础,笔者选取了本地某校高一年级作为教学实践对象,以“校园歌曲”作为大单元教学主题,以学堂乐歌为学习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一)做好理论准备,摸清实际情况

  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其次,还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教育。此外,教师还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解决“学生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找到育人的方向。

  在审美感知方面,经过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习后,在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鉴赏音乐的要素和分析乐曲的基本方法,以及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艺术表现方面,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视唱简单歌谱的能力,因此可以选择性地为他们安排一些歌曲学唱,尤其是学唱一些较为流行的校园歌曲。在文化理解方面,高一学生已经对历史大事件和年代划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同时也具备了资料查阅能力,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仍参差不齐。

  (二)梳理教学内容,确定单元主题

  大单元教学设计更加注重的不是教学内容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某种知识、具备了某种能力。“大单元教学设计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是内容,而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5)因此,音乐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对接,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作为工具,围绕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以教材为基础的同时,在审美感知的培养上,为了避免课堂学习内容的枯燥,笔者选择了学生普遍较为喜欢的校园民谣作为对比聆听的素材。一方面,可以从横向上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满足高一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从纵向上帮助他们掌握校园歌曲形成的历史,形成“校园歌曲”的大观念。在艺术表现上,利用《音乐编创》教材第五单元“歌词写作”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编创的基本方法,体验音乐编创的乐趣。在文化理解上,从历史事件情境导入,展现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形成逻辑线索。经过上述准备,最终笔者选择将“学堂乐歌”和“校园民谣”整合成“校园歌曲”大单元。

  (三)划分单元教学课时,编制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单元教学设计也不例外。其中,单元教学目标作为承接课程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中间环节,起到了总领每一节课、实现课程总目标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时要统筹考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例如,可以将“校园歌曲”单元划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对接的是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培养,第二课时主要对接的是艺术表现素养形成,具体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核心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四)制订学习任务,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关键环节,也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经之路。在进行高中音乐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内容多、课时少”,有的时候一节课就要完成一个章节内容的教学,因此笔者将本单元整合成了审美感知课和艺术表现课,将文化理解贯穿于这两节课之中。接下来,笔者主要以审美感知课为例来展开教学环节的设计。

  1. 课堂导入,创设真实情境

  一部音乐作品就像在讲述一个故事,甚至它具有比故事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就要先把故事讲好,把抽象思维转化成便于学生理解的形象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一般来说,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语言、演示、联系生活等方式来实现。

  2. 感知理解,形成思维方式

  知识梳理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前文提到的“把故事讲好”,也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让学生对某种风格或体裁的音乐作品、某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或作曲家,产生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才能根据“故事情节”,体会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和流露。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作品的表象看到它背后的创作规则,逐步掌握鉴赏音乐的方法。

  3. 实践探究,问题驱动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探究的过程,就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未知音乐问题的过程,是知识的迁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驱动学习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之中掌握学习方法,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从知识到能力、从听到做的转变。而教师则充当一个“支架”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这种教学设计之下,学生已然从一个被动听讲者转变成了自主学习者。

  4. 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

  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拓展延伸环节不仅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是沟通课内课外和学生生活的桥梁。通过对比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建立起音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在课余时间聆听、表现、创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