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幼儿音乐论文 >

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浅谈

作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摘要]在学龄前儿童家庭中实施音乐教育必须具有科学性,即科学地认识学龄前儿童家庭中实施音乐教育的普遍意义,科学地了解并认识目前学龄前儿童家庭实施音乐教育中的问题所在,并科学地实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科学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学龄前教育,有关学龄前教育的家庭教育也更加丰富多彩。音乐能陶冶情操、开启智力,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成了很多家长所首肯的教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相关的科学原则。科学地认识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遵循其普遍规律,科学地落实教育方式和教育步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地认识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任何一种针对特殊类群而进行的特殊门类教育,必然有其特殊的教育目的。音乐,能够触发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积极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协调人们的感官世界和认知世界,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具体到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又有其特殊的意义。只有认识了这种特殊意义,才能科学地落实相关的教育。

(一)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学龄前儿童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教育手段,都能够在儿童生理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发展阶段中,音乐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有相对的分工。左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大脑左右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龄前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音乐教育,在开发学龄前儿童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妙动听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符合了人们生理的韵律和节奏,被不同年龄和知识阶段的人们所接受。这里,不需要前期教育积累,不需要循序渐进的铺垫,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能够一定程度地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根据音乐这样的特点,如果让学龄前儿童在家庭中经常性接触音乐,或者带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音乐活动,儿童大脑的右半球就会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

更换一个角度,音乐不仅能激活人们的形象思维,同时也能促进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把握能力,对人们左半球的发展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沟通大脑的左右半球这样的立场来理解问题,音乐的桥梁作用更加明显。学龄前儿童正处于通过感性认知逐步把握抽象世界的生理发展阶段,音乐教育能够促使大脑左右半球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紧密合作,因而增进其活动机能。美国脑科学家曾经对爱因斯坦的脑细胞组织进行切片观察研究,他们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的“突触”比一般人要多。科学家的结论是:这与爱因斯坦从小频繁接触且学习音乐有直接的关系。[1]

家庭音乐教育,同时也可以被看作是学龄前儿童身心锻炼的一种健康方式。孩子们参与唱歌、跳舞、弹琴、音乐游戏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活量,使四肢得到匀称的发育。这一切都是直接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发育的。

(二)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音乐的魅力更在于审美。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他们的感情,这对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产生道德与美的体验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就是对儿童进行美育、开发其智力的最好手段。为儿童精心选择适宜他们年龄段的音乐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儿童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能够为其今后良好的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塑造出健康、完美的人格。

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语言想像力、毅力、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首先,学龄前儿童的各种感觉在完善过程中,视觉和听觉在各种感觉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音乐教育是锻炼幼儿听觉感受性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其次,幼儿记忆能力的发展以不随意的形象记忆为主。这种记忆很难服从于有目的的活动,记忆的内容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对象的特点和儿童的兴趣。音乐教育是在有意与无意相结合的情景下,让儿童愉快地接受的一种美的熏陶。美妙的韵律和节拍强烈地吸引了儿童,在无意识中有助于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再次,学龄前期是儿童想像力真正开始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的创造性想像正在发展,但仍然以再造性想像为主,以复制性和模仿性为特征。音乐为儿童想像的复制和模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鲜活范本。儿童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格调想像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第四,儿童的情感处于易变冲动时期,非常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支配。随着情景和外界刺激的转移,儿童的情感总是立即受到相应的感染。音乐教育富于感染力,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手段。

(三)家庭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才能。有利培养音乐人才

人的天赋是各自不同的。或许有人说,对一个没有音乐耳朵的人来说,无论怎样的音乐教育,都不可能使他成为一位音乐家,只不过是让他能够更多地掌握音乐技能而已。其实,调换一种立场观察问题,一位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音乐教育,这种天赋也将被埋没乃至消失。在学龄前儿童家庭中实施音乐教育,虽然不以培养音乐家、音乐专业人员为目标,但是确实能够及时发现和挖掘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有助于他们今后的成才。实践证明,有许多大家熟知的一些音乐大师,都是在学龄前年龄阶段就显露出不一般的音乐天赋,比如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他出生于汉堡一个富裕而素有教养的家庭,母亲在当时以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才能闻名,门德尔松在童年时代就受到母亲在钢琴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教导而显示出音乐才能,9岁时便以钢琴家身份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11岁开始尝试创作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17岁就写作出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后来成为当时最有文化修养的艺术家。还有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等钢琴家也都是在童年阶段在父母和亲人的精心教育和影响下,接受了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后来又经过坚持不懈的专业训练和个人的刻苦努力,才获得音乐上举世瞩目的成就的。

二、科学地了解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的问题

音乐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盲目随意的。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顺利实施音乐教育并获得良好的效果,不是简单地让儿童不停地听乐曲或强制性地教育某种技能,而是需要在教育上有一个与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相适应的科学的精心的安排。目前社会上,对学龄前儿童实施家庭音乐教育,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家长功利性的问题

家庭音乐教育,当然会有一定功利性的目标,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不适当的功利追求,或过于强烈的功利追求,都将适得其反。例如,不具备音乐天赋的儿童,被家长逼迫朝音乐家的方向发展,甚至采取强制性手段,不仅不可能达到目的,而且必将极大地伤害儿童的心灵,造成性格上的某种扭曲,童年的记忆里将有抹不去的阴影。

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的家庭音乐教育,家长的动机直接影响了孩子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儿童尚不具备自主能力,处于从属的位置。要科学完善地实施音乐教育,首先要端正的是家长的动机和态度。具备音乐天赋的儿童数量毕竟是非常少的,一开始将音乐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往往也是不切合儿童实际的。家长应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待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从生理、智力、心理的多重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要尽量避免拔苗助长的不良后果。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如果发现孩子具有不同寻常的天赋,然后再调整教育手段和教育目标。

(二)走入“纯粹艺术”的问题

音乐是鲜活生动的,通过听觉,可以给儿童形成鲜明有趣的形象并产生音乐的美感。但是,音乐又是极其抽象的,它由抽象的音符组成,在理解上可以见仁见智,尤其是一些比较“纯粹”的音乐作品,成人如果不通过专业训练和引导,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科学的音乐教育要强调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并采用适宜的音乐教育手段。目前在家庭实施音乐教育时“拔”和“灌”的情况很多,由于家长急切盼望子女成为音乐家,就不顾音乐的美的核心,拼命赶进度拿一些孩子根本无法理解的也无法把握的音乐作品给儿童,或者逼迫儿童学习某种枯燥的“纯粹”的音乐演奏技艺,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对音乐的逆反心理。所以,让孩子去感受音乐的美应始终贯穿于学龄前儿童家庭的音乐教育中。

(三)重技能传授忽视创造潜能开发的问题

有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理解十分狭窄,认为学习音乐就是掌握某种音乐演奏技能,如弹钢琴、拉提琴、吹管笛等: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称之为本末倒置。儿童学习某种音乐演奏技能是可以的,但同时还要挖掘儿童情感和智力方面的创造潜能,这样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如果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长期置儿童的潜能发展于不顾,把孩子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或机械的琴指技能训练上,孩子没有自由时间去进行其他创造性活动,孩子就会恐惧音乐学乏,而且其童年、童真、童心也会随之丧失,这样不仅音刁;没有学好,其创造潜能也得不到很好的开发。[2]另外每个儿童的禀赋不同,特长也不一样,或者手脚灵巧,或者音色动听,或者擅长口头表达,或者擅长听觉接受等。家长要从挖掘儿童不同禀赋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来合理安排教育方式。

三、科学地运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方法

家长真正了解了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和存在的问题,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确立科学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观

确立科学的学龄前儿童教育观念,采用符合学龄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B0敬育方式,是在学龄前儿童家庭实施音乐教育的前提条件。学龄前儿童所处的时期其实就是游戏酌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以及合群、注意力持续时问短、情绪转换快等特点,他们所追求的就是如何使自己感觉愉快欢乐,趣味成了他们参加一切活动的准则。[3]所以必须正确了解孩子的特点,把握孩子的心理,准确掌握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使在家庭中的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喜欢的快乐的活动,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以热爱音乐为学龄前音乐教育的核心

热爱或热情是学习的永远的动力,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要让学习者对学习的对象产生热爱的情感。一旦这种情感培养起来了,儿童就会兴趣盎然地自觉地去学习。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要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音乐。因此,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4]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往往是一个人一生中音乐学习的开始阶段。这阶段培养起来的对音乐的情感,是热爱或是厌恶,将影响这个人的一生。所以.这阶段音乐教育的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真正地爱上音乐。为了孩子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应要特别注重孩子乐学和会学这种影响其终身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如果在幼儿期培养起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孩子就有了学习音乐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就有了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因此在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中一定要多创造激发孩子音乐兴趣的音乐环境,比如即兴用音乐来创编故事、在钢琴上找各种动物的声音等音乐游戏可以使孩子的天性在其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也由此让孩子在童年阶段真正热爱上音乐。

(三)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要突出家庭的特点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教育功能是家庭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家庭音乐教育,更有其他教育机构所无法代替的重大使命和特殊价值。首先,实施学龄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亲子活动的氛围,淡化那种僵化式的知识传递的环境和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密切交流的家长的共同参与,这样的学习氛围会让孩子感觉到是与家长在共同进行一项好玩的游戏,而父母就是―个可亲可爱的游戏参与者,这样就可以使孩子在一种很温暖又很有安全感的环境中轻松学习。其次,家庭音乐教育要突出家庭所特有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孩子自出生起就和父母朝夕相处,家庭其实就是一个宽松、自然、和谐的教育环境。对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随时随地地进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5]再次,在家庭音乐教育中要突出家庭的生活性,其实家庭的音乐教育就是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也潜移默化在家庭环境的诸多方面,伴随着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在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通过关注孩子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来安排音乐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在生活中及时启发和具体观察、指导,帮助孩子在已有的音乐水平上获得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育室编.幼儿音乐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张卫民.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黄瑾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l

[4]梅宝树主编.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黄瑾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1

(翁鲜丽 温州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