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歌唱活动“小老鼠打电话”案例诊断分析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目标在于引导幼儿运用嗓音探索歌唱,感受并体验歌曲的旋律,了解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意境,感受音乐的美,发展倾听和表征技能。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幼儿园的歌唱活动按“教师范唱、幼儿学唱”流程开展,这种鹦鹉学舌式的教学方法,以演唱技能训练为导向,无法提升幼儿审美情趣和感受音乐美的能力。本文以中班歌唱活动“小老鼠打电话”为例,谈谈歌唱活动的组织要点。
一、活动案例实录
[活动目标]
1.理解歌曲内容,会演唱歌曲。
2.能随着音乐游戏,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音乐《小老鼠打电话》。
[活动过程]
1.游戏“打电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学唱歌曲的兴趣
师:你们都有打过电话吧。今天你们各自找个好朋友打电话,邀请他一起玩吧。
幼儿自由选择同伴,互相打电话。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幼儿打接电话时的语言交流情况。
2.教师范唱歌曲,引导幼儿理解并演唱歌曲
(1)教师范唱歌曲,引导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教师范唱,之后提问:“歌曲里有谁?它在干吗?想找朋友做什么?谁接到电话啦?”
幼儿发言,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小老鼠打电话,想找朋友过家家的,结果猫接到电话”等歌曲的主要情节。
教师再次范唱,之后提问:“歌曲里小老鼠打电话时拿出来什么?拨打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小老鼠是怎么打电话的?”
幼儿发言,教师引导幼儿学说歌词“电话本手中拿”“5-4-3-2-6-7-8”“喂喂,你好呀,请你快到我的家”“好好,知道啦,马上就到你的家”。
多数幼儿认真倾听教师的范唱,部分幼儿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活动中教师一直强调:“歌曲里是怎么说的?谁能用歌曲里的话来说一说?”接着,要求幼儿一起来说歌词。
(2)引导幼儿尝试轻声跟唱、分组演唱
教师大声演唱,幼儿跟唱。
师:“大家都能跟着老师一起唱了,这次老师不唱,请小朋友自己大声地演唱,好不好?”
幼儿独立演唱,当遇到歌词不熟悉的地方时,教师加入演唱。
师:“大家唱得都不错,下面请男生唱一遍,女生唱一遍,听听谁唱得好听。”
男生与女生分别演唱。
(3)引导幼儿分角色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请左边的幼儿当小老鼠,右边的幼儿当小猫,引导幼儿分角色完整演唱歌曲。左边的幼儿一边唱歌一边做着老鼠害怕的样子,右边的幼儿一边唱歌一边做着“猫要捉老鼠”的样子。
幼儿开心地做着动作,教师不断提醒他们不要只做动作要记得用好听的声音演唱。
3.教师带领幼儿玩“小老鼠打电话”游戏,引导幼儿进一步练习演唱歌曲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
游戏玩法:一部分幼儿扮演老鼠,另一部分幼儿扮演猫,大家一起演唱歌曲,老鼠和猫的对话结束后,当听到“喵”时,“小猫”跑进“老鼠”家里捉“小老鼠”,“小老鼠”赶紧躲起来。
(2)引导幼儿讨论角色的分配及躲避猫的方法,并用动作表现
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有的幼儿说“猫”要加快速度才能追到“小老鼠”,有的幼儿说“小老鼠”要快速地跑回家里躲起来,要是来不及可以装死躲过猫。教师尝试鼓励“小老鼠”创编各种躲避“猫”抓捕的动作。
(3)分发头饰,引导幼儿伴随音乐游戏
游戏时,幼儿对“猫鼠互相追逐”十分感兴趣,教师不断地强调“大声唱出来”“小老鼠躲避猫的动作再多些”。
4.活动结束
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自然结束活动。
二、案例诊断分析
1.活动过于关注歌唱技能的练习,忽视了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
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活动目标还是活动过程,教师只是关注幼儿会演唱歌曲,让幼儿不断地模仿演唱,没有为幼儿的主动感受体验提供机会,忽视了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旋律,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