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星韵幼儿园 王靖娟
音乐欣赏是一种很安静的聆听,感知活动,而幼儿天性好动,集中时间短,很难长时间静下心来听。这就需要教师在孩子欣赏音乐这门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听觉艺术时,通过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三步法,提高幼儿音乐的欣赏能力。
一、倾听声音
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前提,是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生理基础。音乐听觉是通过对倾听的训练而得来的,幼儿经过大量的音乐信息对听觉的刺激,使听觉对音乐的反应特别的灵敏,对音准的把握较为准确,对绝对音高的形成大有帮助。
(一)倾听自然界的声音
在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感受力时,我们让幼儿倾听自然界的声音,让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用耳朵去感受它们的存在。在外出的路上,引导幼儿倾听汽车的鸣笛声 、小贩的吆喝声、建筑工地的声音;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倾听动物的叫声;如当教师看见一只小鸟,就说:“听,小鸟在和我们打招呼呢。”于是,他们都转过头,很认真的听起来。有的幼儿还很兴奋的模仿起小鸟的叫声。有时还启发他们把各种声音编成儿歌来念。如:小猫喵喵喵,小鸟喳喳叫,流水哗啦啦等。从中让幼儿体会各种声音的不同之处。倾听刮风打雷时的风声、雷声;下雨时的雨水滴答声,引导他们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帮助幼儿学会分辨,提高听觉的敏感性和音色辨别的能力。
(二)倾听生活中的声音
在幼儿时期,培养对周围生活中的种种声音有敏锐的感觉、细致的辨别能力,不仅能促进音乐听觉感受力的发展,也是领会其它知识所必须的。厨房是个音乐天堂,里面几乎每一件东西都可以作为乐器,锅的声音雄厚,勺的声音清脆,碗的声音悠扬,盆的声音低沉,将各样器皿组合起来就是一支不错的乐队。启发幼儿在家敲击各种器皿以及倾听厨房里发出的不同声音:切菜声、洗菜声、炒菜声等,通过听觉游戏,训练幼儿的听觉辨别能力,如音乐游戏《看谁先听到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用耳朵听周围的声音,听出声音的幼儿马上说出自己所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如说话声、钢琴声、脚步声、咳嗽声、关门声、风扇声、打鼾声等),问他听见了什么?和幼儿一起玩“敲敲听听”的游戏,例如用筷子先敲敲铝的勺,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谁的音高、谁的音低。经常做一些让幼儿闭上眼睛听声音的游戏,问他们听见了什么声音,反复在生活中、在幼儿高兴的时候,训练他们的听觉,积累丰富的听觉经验,使他们从小听觉灵敏。当幼儿对物体的各种声响发生兴趣时,我们就进一步要求他们记住这些声音,将幼儿的无意识转换成有意识,这样他们对各种声响就会更加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有目的地去听。
(三)倾听多媒体音响制品
多媒体音响制品是一种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它能整合教学信息,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如多媒体成品软件《娃娃丫丫》中,有一个活泼有趣的娃娃,就是他带领幼儿来到美丽的山谷,天空是蓝蓝的,草地是绿绿的,山峦高迭不平,不一会儿,在悦耳的音乐声中飘来了唢呐的乐声,扬琴敲击的声音。巧用孙悟空“变”的特性,“变”出了正在敲击的小铃、鼓、沙球。当老师问:你们想不想也来表演一下,他们会欣喜若狂,高兴地拿起自制的乐器,摇动酸奶瓶沙球和敲击各种勺子,虽然敲出的声音是不和谐的,没有节奏感,但增强了幼儿的感性认识,使之主动投入到音乐感受中。如画面中的《彩虹歌》,运用探究性,让幼儿在探究中,主动积累经验,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音乐的音阶有七个音。画面中,娃娃来到小动物的家门口,用孩子熟悉的生活中自然音响,诸如呷呷(鸭叫)、叽叽(小鸡叫)、汪汪(狗叫)、咩咩(羊叫)等,配合动物们爱吃的食物,发出有节奏的动物叫声,幼儿自然而然地模仿唱《我爱我的小动物》,发展幼儿听觉感受力。又如画面中的丫丫带着孩子们来到森林王国,狮子随着有节奏的儿歌进行跳绳;丫丫的口香糖在树木上有节奏的伸缩;海洋世界中的奇异植物,配着有节奏的儿歌,使幼儿从动作的节律感受音乐节奏。运用动画的神奇魅力,把幼儿对音乐的“无意”引向“有意”、“无为”引向“有为”,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愿望,音乐审美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在来园时播放一些愉快,轻松的音乐,从而产生饱满的情绪迎接美好的一天;户外活动进教室后,播放抒情、缓慢流畅的歌曲,使幼儿沉浸在舒适安逸的状态中;午餐时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等等使幼儿置身于充满音乐氛围的环境之中;午睡时,老师就唱一些柔和安静的摇篮曲,使幼儿产生睡意,很快进入梦乡。我们还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音乐音响制品从家里带来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并让他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这首曲子。这样大大提高幼儿听音乐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二、感受音乐
音乐感受力就是人们在对音乐作品产生审美知觉的过程中,获得的相应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的一种特殊能力,同时,又是一个人从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领悟音乐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
(一)创设音乐欣赏环境
多听多看多活动,让幼儿多长见识是培养幼儿对音乐兴趣的一个捷径。为了让音乐与日常教育有机结合,我们就以创设幼儿一日活动音乐氛围为基本手段,在一日活动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让他们自然地倾听音乐,生活在音乐的天地中,激起愉悦的情感和兴趣。我们在教室中悬挂用橡皮筋吊起的卡通动物,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倾听美妙音乐。倾听风铃在风的吹动下,发出清脆的风铃声,感受声音的美妙。积累丰富的听觉经验,使他们从小听觉灵敏,提高对音乐的敏感性。反复在一日活动中训练他们的听觉,我们还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一些中外名曲及器乐曲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背景音乐,然后让幼儿自己来选,从而调动幼儿听音乐的积极性。这样既能供幼儿欣赏,又有提示的功能。如《铃儿响叮当》、《新年好》、《喜洋洋》等乐曲 ,是表现高兴的心情;《黑猫警长》、《 狮王进行曲》、《少先队员队歌 》等乐曲,是表现雄赳赳神气的样子。久而久之,幼儿知道,不同的音乐可以代表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受,也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音乐不仅是培养幼儿艺术表达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还是开发和培养他们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让幼儿尝试比较欣赏不同性质的音乐。如在欣赏《梨子小提琴》,通过听摇篮曲、进行曲、圆舞曲、摇篮曲后,帮助孩子了解不同乐曲的不同风格特点。以讲故事吸引幼儿倾听音乐故事,使他们知道音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然后,欣赏抒情曲、进行曲、舞曲、摇篮曲,体验不同性质、演奏风格十分鲜明的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从幼儿在听音乐时的表情、动态看,如随着欢乐活泼的舞曲时,高兴的舞动,听到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时,很有精神的踏步,听到柔和安静的摇篮曲时,做睡觉的样子等等,说明他们从总体上已经感受音乐的意境。
(二)挖掘音乐情感内涵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
1、音乐符号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可以创造机会让幼儿用某种适合于他们的符合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如用波浪形的线条表示所听的音乐是优美、温柔的;用圆圈连接的图形表示是热情的。用色彩表现音乐性质的强弱,如五彩缤纷的暖色表现热情欢快的音乐;冷色表现抒情、舒缓的音乐。内容抽象、想象空间很大的音乐欣赏活动我们也用符号的方式来表达,如在《伤心的小猪》中,幼儿从对忧伤音乐的聆听、想象中说出“小猪掉进了一个冰洞里、小猪被绑架了、小猪的妈妈离开了小猪、小猪的眼睛看不见了”……幼儿的想象很丰富,但是这些情景如果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的话,对于中班幼儿来说难度较大,选择符号的方式不仅简单快捷,而且还能够培养幼儿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打开了想象的闸门;流泪的心、流血的心、虫子咬过的有洞洞的树叶、枯萎的花朵、下着雨的天空、破碎的鸡蛋壳等等,一一跃然纸上。雄壮、有力、神采飞扬的音乐,幼儿会用大刀、剑茅、爬梯子、飞在云端的小鸟、更有老鹰利爪的创想。那些优美、柔和、抒情的音乐,幼儿除了会用五颜六色的音符、漫天飞扬的花朵、小河流水、绿叶小草等符号来表示外,也适宜用图画的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小兔的思念》中,让幼儿为托着下巴在思念的小兔配上背景,有的幼儿画了漫天繁星的夜空;有的幼儿画了一扇打开的窗户,小兔从窗户里往外凝视着;有的幼儿画了衔着信飞向远方的鸽子……幼儿的思路很宽阔,想象很丰富,这种添画背景的绘画方式也适合中班年龄的幼儿。如开展主题《春天来了》时,在教学《我是一朵小花的》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先让幼儿到自然界中观赏各种花卉,了解花卉明显的外形特征,让幼儿一面听音乐感受那优美抒情的旋律,一面根据音乐旋律想象出一幅幅花卉开花的画面,用花瓣制作不同造型的花朵,为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音乐演奏声中,不断出示花园的背景图、各种花卉图片,含饱欲放的花蕾、挂着串串芽苞的迎春花、打着小伞的蒲公英。将制作的花朵做成花环模拟花仙子,轮换演唱歌曲。
2、音乐语言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是在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身心和协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的语言能力。在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应及时鼓励 讲讲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演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如在欣赏歌曲《小树叶》时,先和幼儿玩一个语言游戏,让他们扮成一片片小树叶,扮成“秋风”,“秋风”一吹,“树叶”就到处飘呀飘,当风停止时,让他们说一说,这片小树叶离开树叶妈妈后飘到了哪里?有的说,我飘到了小河里,有的说我飘到了草地上……
在欣赏课件《摇篮曲》时,先让幼儿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让他们通过想象用词语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幼儿说:“我好像看见一个人在散步”。“我好像看见妈妈在哄小宝宝睡觉。”就连平时不太愿意说话的旺旺小朋友也高兴的举起手告诉我:“老师,我好像看见天上的小星星在眨眼睛。”幼儿在讲述过程中感受到了音乐的语言美。
三、表现音乐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尝试以幼儿的整体发展为中心,注重幼儿对音乐形象的多种表现,发挥音乐的感染力和鼓舞性以及表达表现的作用,借助音乐使幼儿更充分地认知、理解与创造。
(一) 歌曲创编
音乐欣赏包括欣赏性的创造性,我们在音乐欣赏中尽量放手给幼儿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个幼儿都能根据利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原有的程度来进行自由想象,自由的表现和自由的创作。音乐欣赏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的发展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欣赏歌曲《两只老虎》之后,启发幼儿按照音乐的旋律。仿编歌词,有的幼儿编出:“两只兔子,两只兔子蹦蹦跳,一个采蘑菇,一个在玩耍,真可爱”。有的幼儿编得更有趣:“两只螃蟹,两只螃蟹,横着爬,一只变成石头,一只变成海螺,真奇怪。”这样,幼儿在仿编的过程中,学唱的兴致更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幼儿用已学过的do re mi fa so 5个音,用不同的长短来表现可爱的动物。幼儿兴奋极了,自由地边唱边表现出来,一个个情绪高昂,乐此不彼,完全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创作活动中,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幼儿自信心和创造力。
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示的内容,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例如:学唱《春天来了》这首歌,在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下,幼儿会从歌词“红花开,白花开”联想到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花。有的说“我看到了红色的桃花”有的说“我还看到美丽的蝴蝶呢!”“还有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他们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美丽的春天的图画。还有学唱歌曲,能丰富幼儿的语言,“而幼儿的言语越发达,想象的有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就越发展”不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学到了知识,创新意识也随之得到了培养。
在教学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时,我在活动的一角布置面厨房场景,请一位教师勤快人在在厨房炒菜、煮饭、蒸馒头的劳动情景,并引导幼儿观看,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在学唱过程,幼儿通过多次倾听,感受、熟悉歌曲。因为,音乐首先是一种声音在时间中展现,通过听觉引起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在创编第二段歌词。首先教师提问:懒惰人在厨房里不做炒菜、煮饭、蒸馒头这些事,想一想把这些编在歌里,并把它唱出来;然后启发幼儿想出勤快人在厨房里做的其它事情(如洗菜、砌肉、蒸地瓜等)并把这些事情编成歌词填入曲调唱出;最后启发幼儿想想勤快人在其它地方(如在花园浇花、锄草、捉害虫;在班里擦桌子、扫地板、收玩具等),鼓励幼儿要和别人编得不一样。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集中归纳、评价,尊重幼儿、努力去发现、培育幼儿带有“创造”的萌芽,使幼儿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二)合作游戏
良好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并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儿童来说,合作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基本素质,它更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及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所以他们在活动中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能力是非常不同的。而正是由于他们各种差异的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利用他人的想法和建议进行思维、资源共享,从而来激发自己的新的灵感的产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相当于兴奋的语言,它对年幼儿童的愉悦功能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在音乐活动中,我们针对不同类型活动的特点,想方设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充分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愉悦,在实践中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加深幼儿对合作的认识。
美好的音乐总是声、音、形的结合体,它可以激发幼儿跟着音乐愉快地歌唱、尽情地舞蹈、游戏。在歌唱活动中,我们灵活地根据歌唱教材,巧设场景,引导幼儿合唱,将音乐信息与要求无声地传递给幼儿,让他们自主选择角色,自由交流合唱的感受,自由、轻松的气氛,使幼儿感到合唱的新鲜、快乐和有趣。在韵律活动中,我们启发幼儿随音乐快乐地游戏,让他们在充分自主的状态下相互结伴,合作表演,共享“宝贵资源”。在打击乐活动中,我们根据乐曲的特点灵活地引导幼儿指挥、独奏、齐奏,让幼儿分享合作地快乐,懂得自己是乐队的一员,不能因为自己而影响大家……总之,各类音乐活动都有给孩子们合作表现的机会,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如歌唱活动《小熊过桥》,在幼儿学会唱歌的基础上我们改变孩子演唱的方法,引导孩子合作演唱,即先分角色演唱再合唱,让一部分(若干乃至一个)孩子扮演小熊,即唱歌曲第一段;另一部分(若干乃至一个)孩子扮演熊妈妈,唱第二段,最后部分集体合唱。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幼儿合作表演,让每个孩子找一个好朋友,自行商量角色的选择问题,老师则提供给幼儿可游戏的空间,引导幼儿自己创编角色动作,鼓励幼儿自主表演。
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歌曲、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因此我们应把个体质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又如,我们让幼儿在各自的木琴或铝板琴上逐句轮流敲击歌曲或用卡侬曲式轮奏。如鼓励六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有利地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及专注的学习态度。又如在开展主题《春天来了》这一活动创作乐曲《春游之声》,请他们共同确定主题、选择乐器、创编节奏,最后合作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分享合作的喜悦。
(三)乐器演奏
演奏活动的自主探索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因此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很关键。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把握音乐,我们总是让他们欣赏感受音乐,通过选择适当的乐器为乐曲配伴奏,加深理解音乐。如在教节奏乐《小闹钟》时,在幼儿欣赏乐曲的基础上,听听乐曲中的小闹钟滴答滴答的走路声、敲钟声以及闹铃声,可以用哪些乐器来配这些声音,幼儿互相结伴敲敲打打,听辨乐器的音色,讨论该用哪种乐器来配比较适合,最后幼儿选择双响筒中间凹下去的地方配“滴”;敲高音节配“答”,用三角铁敲出钟声,用小铃闹钟铃声,通过幼儿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使幼儿的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得到了发展。
合作协调主要是指在演奏过程中注意倾听自己、同伴、集体的演奏,并努力使自己的演奏能服从于整体音响形象的塑造要求。在培养合作协调能力过程中提供了大量幼儿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幼儿反复欣赏感受乐曲的性质和节奏。先用模仿动作到徒手模仿乐器动作到实际操作动作,如打击乐《小星星》就请幼儿先做模仿动作拍手、拍脚、拍腿来熟悉乐曲的节奏,然后听音乐练习模仿乐器敲打的动作,并教会幼儿正确使用乐器的方法,再请幼儿分声部用乐器实际练习,在演奏的时候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声音注意保持声音的和谐统一,就这样有易到难看指挥演奏。为避免幼儿反复练习的枯燥,在指挥时不断改变指挥方案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幼儿演奏时就特别的专注演奏出的声音也就自然地和谐统一,并体会到合作表演的愉快。
在幼儿有一定乐器演奏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探索自制打击乐器,讨论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将声音联想有关的创造性表现行为。在音乐区域中提供多种可操作的自制材料、用酸奶瓶制作沙球、在同一类型、同一大小的瓶中分别装有米、绿豆、黄豆、赤豆及各种不同用处的勺子,鼓励幼儿敲敲打打,发出不同音高的乐音声。既让幼儿得到了不同音色、音高、节奏的感受,又给他们带来了极其愉快的创造性经验。如用积木、勺、瓶子等敲击桌面并模仿小贩的叫卖声;用双手使劲拍打门板说“大灰狼来了”或轻轻摇动装塑料颗粒玩具的纸盒说“小老鼠来了”等并请幼儿为乐曲表现的内容或故事情节配器。幼儿在活动中不同程度地体会到一种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