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反思点评 > 小学音乐反思 >

一次“随心”的体验

作者:江世蓉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周二下午上了一节音乐课,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风新韵》歌曲《游子吟》,课前做了一些必须的教学准备,但是内心却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真心希望不再按照程序化的模式来上这节课(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发声练习――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总结评价)于是一节以“心动”为核心的唱歌课按照我的设计开始了:在歌曲《但愿人长久》的音乐中,我与学生回忆了宋代词人苏轼的名篇,接着播放歌曲《游子吟》提问这是谁的作品?你喜欢吗?(提示学生用音乐的语言回答问题)你觉得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学生很快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都分析的很好。于是我让学生试着表达出作者的意图,朗诵这首诗,但在这里我强调了有感情的朗诵,并与学生一起朗诵(升华到)引领学生配乐朗诵,孩子们开始有感觉了,很多孩子的眼睛里有了内容。这时开始学唱歌曲,有了前面的聆听学生很快就唱会歌曲了,但是《游子吟》所表达的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念念不舍怎么让孩子们能够用歌声进行表现?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简单进行了讨论,说到表情、声音、伴奏、演唱形式等,这时我让学生试着大胆改变自己平时的演唱习惯,试着投入的、有感情的歌唱,怎么有感情呢?就是随着音乐进入一个自己想象的画面,动情的用歌声进行倾诉,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这时我担任指挥与学生一起进行展示,用自己的表情、眼神、动作引导鼓励他们积极表现。就这样,40分钟很快过去,孩子们沉浸在歌唱的状态中,老师们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自然流露的一份不舍已经告诉我,这节课大家接受了、孩子喜欢了。

  就这样一节没有多媒体课件、没有规定环节、没有满堂问的课堂结束了,但师生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通、表现的默契,告诉我:上课决不是演戏,决不可能有固定的程式,单用固定的模式上课,再精彩的课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科学主义技术主义也许能用于搞课题,写论文,但决不适用真正的课堂教学,教学要符合规律,力求科学有效,“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师生可以交流,可以共同探讨问题,更需要艺术。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需要教师能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课堂里情况千变万化,课堂里学生各式各样,所讲授的内容每天不同,怎么可以用僵化的技术主义去画地为牢呢?关键是心动,是有所得。只要有所得,一讲到底也不妨,一句不讲也不妨。相反,课堂再热闹,也是枉然。也许这就像法国有位哲学家说的:“你可以期待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风却随心所欲地从四面八方吹来。”我要说:每节课我们可以大致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和计划,但明天你课堂的学生会随心所欲地提出各类问题。而这些问题你无论如何也是不会全部预计到的?你怎么能科学有效?那就只能依靠教学中的智慧与艺术,依靠你教师的学识,来处理这样问题,用真心、真情与学生交流,用“心”打动“心”,用“心”感动“心”。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QQ:3999112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