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民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探索
这三首作品先后出现在小学五年级下册与六年级上册中,主题都与花有关。其中,四川民歌《采花》运用民族调式及“鱼咬尾”创作手法,体现了民歌的特点;河南民歌《编花篮》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带有地方豫剧唱腔特点;《茉莉花》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这几首作品从标题到音乐都富有浓郁的中国味道,相互之间有共通之处,又风格各异。重组后的单元总体框架,可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三、民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依据单元整体,设定学习目标
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单元学习目标的确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必须要考虑学生培养的方向与核心素养的诉求,明确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主题目标与分课时目标,因此目标设定时既要关注分课时目标与主题目标之间的联系,又要关注分课时目标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见表2)
表2 主题目标与分课时目标
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地区民歌,带领他们感受民歌的魅力,让学生喜欢上中国民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其次,在音乐活动中初步分析、理解音乐要素与地域文化在民歌风格形成中的作用,分别对三个课时的内容进行观察、体验,运用对比探究的方式深入学习。最后,引导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及演唱民歌的基本技能,按照聆听、演唱、编创的课时梯度学习三个课时,体验“倚音”“一字多音”“大跳”“甩腔”等演唱方法。
(二)设计学习进阶,实践教学活动
本单元立足“民歌百花园”的视角,以感受地域风格为主要内驱力进行音乐活动设计,以期在三课时之间形成递进式教学。
表3 课时关系
教授第一课时《茉莉花》时,要注重歌曲的欣赏与感知,通过三个地区民歌的对比欣赏,了解其人文内涵。本课以鉴赏民歌为主,将“茉莉芬芳”作为鉴赏主题,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代表性民歌作品,为学生提供鉴赏的方向,拓展与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及对风格的把握。同时,借助“赏析策略单”,帮助学生直观了解音乐风格的呈现和变化走向,以提升学生对于民歌的认知与风格辨别的能力。
表4 赏析策略单
教授第二课时《采花》时,要注重民歌的演唱与表达,引导学生通过歌词、旋律、节奏分析歌曲,深入了解民歌,体会歌曲的韵味。根据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的咏唱,理解音乐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采花》是一首四川小调,每一句歌词中都含有“哟”字,应引导学生理解歌词和方言的密切联系,明白歌词中出现大量衬词的原因。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首歌曲旋律中没有出现“4、7”音,进而了解到歌曲为中国民歌中常见的五声调式。之后通过为歌曲划分乐句,引导学生发现歌曲前一乐句的尾音与后一乐句的头音是一样的,了解到这种创作手法叫“鱼咬尾”。同时,将《采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该歌曲中也运用了切分节奏,且出现频率较多,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巩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第三课时《编花篮》的教学可以“河南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其中,第一特色为河南豫剧。学生通过感受豫剧的韵味之美,了解相关音乐文化。第二特色为河南民歌。通过聆听,感受河南民歌《编花篮》中融入的戏曲音调,学习歌曲中出现的“那哈咿呀嗨”甩腔的演唱,配以戏曲中经典的亮相动作。第三特色为河南牡丹。所谓“洛阳牡丹甲天下”,可以据此创设情境,配合课件再次聆听歌曲,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第二遍聆听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范唱,带领学生融入意境感受音乐情绪。通过对以上三大特色的感知,以及对地方方言的聆听和体验,再次激起学生的学唱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歌词咬字的特点。之后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二部轮唱,充分展现歌曲演唱效果。这一课时更注重对学生编创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民歌的魅力,激发潜能、展现自信。
(三)多元评价机制,服务课堂教学
单元学习是持续性学习的一环,需要辅以恰当的评价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评价应贯穿于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且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与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例如,在歌曲《茉莉花》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课前为学生制订了赏析策略单,学生据此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并在本节课与本单元学习结束后,让学生根据整体教学内容进行阶段性评价。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定性述评一般指一些难以具体量化的内容,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等。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课程内容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量化评价,如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程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识读乐谱的程度等。关于歌唱课的评价,教师可以留一部分时间进行“想唱就唱”的歌唱展演,根据学生的歌唱表现,给予其星级评价,使学生能清晰知晓自己在歌唱时达成了哪些能力,哪些能力有待加强,从而调整后续歌唱学习目标。还可采取逆向思维,以“鼓励”代替传统的成绩及表现评价,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及进步点,鼓励学生朝着“进步”的方向努力,以提高学习效率。(见表5)
表5 星级评价表
四、民歌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一)问题与剖析
音乐教师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逻辑思维能力一般。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些音乐教师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见长,而逻辑思维能力则较弱,存在无序、跳跃、直觉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单元建构时,缺乏宏观整合能力,较少从整体入手,导致各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紧密。
二是演唱水平参差不齐。在职音乐教师普遍来自不同的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且所学专业不同,毕业于声乐专业的教师只占其中一部分,因此教师的演唱水平各有差别。由于一些教师主观上缺乏学习方言的信心与动力,不仅认为自己学不好方言,而且还认为学生会对非母语的方言歌曲缺乏兴趣,于是直接采用普通话教唱。殊不知,普通话演唱与方言演唱存在较大差异,将导致演唱韵味和特色的流失,不利于凸显民歌的魅力,也不利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