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音乐创新性教学模式

作者:福建省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 林晶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5-16   点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线推进,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音、体、美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情操培养、审美观树立以及核心素养的强化均能带来深刻影响。但受到传统应试理念的干扰,部分教师、家长,乃至学生自身,均将教学重心放到了文化课程上,使得音乐课经常处于缺位状态,甚至部分教师将其单纯地看作是放松和解压的时间,导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整体效率有待提升。基于此,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列举了几点构建小学音乐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学创新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当在音乐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在传统模式下的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干扰,一味地采用“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按照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向学生灌输表层的音乐知识,不仅导致音乐课堂的教学氛围陷入枯燥乏味的状态,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整体效率较低。为了能够尽快改变现状,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目标的实施要求,积极探索出符合小学生群体特点的创新式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意义

  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改背景下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在音乐课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和综合喜好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本身具有综合性特点,其指导思想并非着重培养学生某一项单独能力,而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并将其反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任务中。

  首先,展开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对音乐艺术产生清晰、正确的认知,为其正式进入音乐世界做好铺垫。随着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学生将了解到,学习音乐并非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积累艺术知识、增强审美修养的过程,进而逐渐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产生包容心态,并树立起正确的艺术欣赏标准。其次,核心素养的融入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内涵,并借此机会来了解优秀文化与音乐艺术之间的互通关系,让他们对美好事物时刻抱有学习兴趣,提升敏感度,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对其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夯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音乐创新性教学模式

  (一)改变教学模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几乎完全依赖于音乐教材,会根据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利用讲音乐和示范演唱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也是处于十分被动的学习状态,完成一些简单的练习演唱任务。在此种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习兴趣处于压抑状态,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地集中到课堂中,使得教学效果无法尽如人意。为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改变教学模式,着重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他们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借此机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教授“有趣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经常能够听见的声音元素,例如下雨的滴答声、海浪的呼啸声、知了的鸣叫声以及汽车的鸣笛声等等。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听声辨物的趣味小游戏,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知,加强其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当音乐课堂中的基本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后,教师同样可以基于此堂课程的教学主题,为学生布置收集声音的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来自行收集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声音元素,并在家长的帮助之下自行录制声音作业。在下一节新课程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所提交的声音作业。其中,有的学生录制了妈妈在厨房中做菜的声音,有的学生则将自己爸爸晚上打呼噜的声音录了下来……当班级中的同学们听到这些十分有趣又十分熟悉的声音时,都对音乐课程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要通过声音来展示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课堂中的学习氛围异常高涨。

  (二)采用问题教学,引发学生思维

  问题教学同样是新课改背景下被音乐教师广泛应用的新型教学手段。通过有效设计教学问题,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课堂当中,引发他们的积极思维,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之美,达到陶冶情操、提高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还能够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高效互动,彻底改变“一言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教师应当基于音乐课程的教学主题,结合教材内容来灵活选择问题教学元素。此处要重点强调的是,教师应优先设计一些带有启发性、趣味性、探究性元素的思考问题,经常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于音乐艺术所产生的好奇点,以此来达到激趣、启智的教学效果。

  以《捉泥鳅》一课为例,教师在向学生播放了《捉泥鳅》的歌曲MV视频后,向他们提出问题:“视频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事情呢?”当学生给出答案“他们在捉泥鳅”后,继续开展拓展性询问:“小朋友们捉泥鳅做什么呢?泥鳅可以吃吗?你知道泥鳅在我国的主要生产基地在哪里吗?”在上述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理被充分调动。随后,再次播放《捉泥鳅》的音乐视频,让学生在聆听后,将自己对于音乐内容的感知表达出来,逐一解答前文中所提出的各项问题。此时,学生已经对《捉泥鳅》这首歌曲产生了初步认知。教师要乘胜追击,继续提问:“这么好听的歌曲,各位同学想知道它是几个拍子吗?”以此来引发有关“四四拍”音乐知识的讨论。

  由此可见,通过巧妙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将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究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在日后,教师要按照小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来合理控制问题难度,顺利达到以问促动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情感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除去前文中所提及的内容,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正向情感态度。通过深入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学生可以透过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结合自身的经验来感知音乐、融入音乐,让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事实上,学习音乐和演绎音乐的过程就是对音乐作品本身的二次创作,但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生活阅历较浅,因此他们很难凭借自己的能力来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教师要做的是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在音乐课堂中引入令他们感到熟悉的教学元素,帮助他们透过音乐作品的表象,深层次探究其中的情感内涵,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准。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