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让学生拥有一对“音乐的耳朵”

作者:陈枫堰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8-01-17   点击:

  让学生拥有一对“音乐的耳朵”


  ――浅谈小学阶段音乐欣赏的开展与深入


  东莞市茶山镇中心小学 陈枫堰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促进学生学习音乐兴趣,提高音乐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学”,怎样“学”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呢?论文从“在生活中感受音乐源泉”;“在情景中去感受音乐动机”;“在活动中探索音乐内涵”;“在表演中提高音乐技能”;“在创编中增强音乐素养”;“在聆听中渗透音乐知识”等六个方面,对音乐欣赏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阐述了自己在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小学教学;聆听


  [正文]


  1、引言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年龄尚小的学生静下心来,有目的、有兴趣地听,能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自己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呢?笔者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2、现阶段小学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的音乐(乐曲)欣赏课,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比较棘手的一个教学环节,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a、师生对音乐欣赏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一唱、动一动,演一演;在上低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时候,由于学生年龄少,容易走神,于是老师就放弃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


  b、教学方式比较主观。教师在欣赏一首作品之前,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用大量的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由于一开始就固定了聆听的定位与模式,在无形之中也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纯粹停留在老师讲解的层面上,失去了个体的独立的东西,也逐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


  c、以单一的欣赏与分析为主,不注重课堂的多样化教学。以枯燥、单调的听赏为基本手段,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长时间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我们知道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单一的音乐欣赏课也是让学生们普遍感到没有兴趣,疲劳。


  d、过份强调专业的乐理或音乐常识。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音乐知识,很有必要。但如果过份强调音乐知识的参与则非常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由于过多地灌输许多音乐的专业知识,小学生难以接受,同样会造成中小学生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不喜欢音乐课。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那么如何改变过去总是由老师放录音,学生听音乐;老师分析音乐,学生感受音乐的单一、被动局面。变成由学生主动去探索音乐知识,自觉地去体验音乐的真谛,积极参与音乐创造之中呢,笔者通过几年的音乐教学改革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生活中感受音乐源泉。


  音乐作为一个抽象的艺术形式,随着聆听者心情、环境等不同,能产生不同的艺术形象。但它并不是无本之源,它照样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形象描绘与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作为小学生,他们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单纯音乐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只有让他们真确感到事物的存在,才能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具体内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聆听《大象》时,我就注意到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知识,先思考:大象的音乐是缓慢沉重的,还是轻松活泼的?为什么音乐缓慢沉重?再让学生摸仿大象随音乐一起行走、做动作。这样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让学生理解音乐就是来源于生活,是以生活的真实现象为基础的。最后再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各种自己心目中的大象形象,学生在音乐与动作摸仿中不但提高了创作能力,也对音乐有了更新一层的认识和理解。


  二、在情景中去感受音乐动机。


  作为年龄尚小的小学生,他有限的知识面使其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欣赏二胡名曲《空山鸟语》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的意境,先让学生假想进入大森林,让他们模仿鸟叫的声音,让学生在学鸟叫声中领会乐曲的内容,也为进一步学习乐曲、了解二胡这件乐器打下基础。


  三、在活动中探索音乐内涵。


  任何音乐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一定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发散”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享受。为学生创造一切“发展”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歌的理解,他们可以是绘画、语言、动作等等,只要是与音乐的情绪相符、情感相符,我们都应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进入了参与音乐的积极状态,就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绪。即使有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作出调整。


  例如,在欣赏第一册第1课《口哨与小狗》时,我就注意到让学生先聆听一遍音乐,感觉曲调的轻松、活泼。在复听音乐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在课本图中大胆添画,根据自己的想像为小狗的叫声涂上颜色。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分角色,分别扮演男孩或小狗,随着乐曲表演,用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样反来复去,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学好音乐的自信心。


  四、在实践中提高音乐技能。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以听觉为主的欣赏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离开直接经验,学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同样,假如离开学生的主动表演参与,也就失去了学生对生活的再创作。因此,我们一定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做到新课标中的“以审美为中心”的理念。


  例如,我在教学第二册第5课中的《挤奶舞》时,就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挤奶舞的动作,合着音乐跳一跳,让学生在舞蹈中,真正感受音乐中所描绘的欢乐、愉快、忙碌的挤奶情景。同时又学习了蒙古族舞蹈中常见的一些如“硬肩”、“笑肩”、“挤奶”等动作,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把握了蒙古音乐的特点,也理解了乐曲表达的内涵。


  五、在创编中提高音乐修养。


  音乐是一样表演性、创编性很强的艺术,让学生在创编中发展自己,根据小学生好表现、喜新鲜的特点,我们应时常组织一些创编活动,让学生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


  如在欣赏第二册第5课的蒙古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时,就让学生根据音乐的发展及需要选择了双响筒、木鱼等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由乐曲的增强就加多打击乐器,乐曲减弱就减少打击乐器,形象地表现了小骑兵由远至近,又由近至远的艺术效果。又如,在欣赏第三册第9课《龟兔赛跑》时,就让学生根据龟兔赛跑的故事,根据各种动物的不同形象,编成一个小小的童话剧。这样通过学生兴趣盎然的编创,他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提高了表演的信心和能力。


  六、在聆听中渗透乐理知识。


  在新编的教材中,乐理知识已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出现在书本里。我们在教学音乐欣赏时,适时恰当渗透乐理知识,让学生对所欣赏内容有更一层次的认识。如在欣赏第五册第1课钢琴曲《童年的回忆》时,就要求学生将听觉与视觉合二为一,从图形谱中了解旋律进行的状态,边听音乐,边用手势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从中感受音乐进行速度的快、慢与欢快、甜美的关系。又如,在欣赏第五册第3课《同伴进行曲》时,就让学生边听边认识了各种西洋乐器,及它们的音色如:黑管、长笛、小叫、小号、萨克斯、圆号、大号,并让学生了解在音乐中应根据乐器的不同音色合理进行统配,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总之,一段美妙的旋律,往往会给人们一种艺术享受和深深的记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聆听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在发展中创编,在创编中提高,才能让音乐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才能让学生拥有一对“音乐的耳朵”,才能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9月)


  2、《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