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儿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陪伴幼儿成长的不应该只有动漫,孩子们接触到太多高科技产品只能令他们感到眼花缭乱,得到暂时的身心放松,而缺少了思考与实践会使他们产生倦怠感,只顾追求花哨与完美,想象力与创造力很可能被扼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重拾传统的教育形式――儿歌,想象一下:一张张童稚的脸,一张张缺了牙齿的嘴巴吟唱出那些朗朗上口、充满生活气息的儿歌童谣,该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吧!
一、积极准备,创造学习儿歌的恰当氛围
教具与环境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尤其是小班幼儿更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我们选好了一首儿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积极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具与环境,尽可能让孩子们如身临其境,乐意学记,而不是死记硬背。如学习儿歌《蜗牛》时,教师应考虑到孩子们大多只在书刊影视中见过蜗牛,我便利用课余时间捉来了几只蜗牛,上课时将它们放在深色的卡纸上,边让孩子们观察边学儿歌。深色的背景下很容易看到蜗牛走过的痕迹,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一边爬,一边画,画根银线好回家”的句子,如此轻松自由地学习儿歌,当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儿歌
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相适应的儿歌供我们学习。比如大自然中的月亮,小班时,我们学儿歌《天上玩玩》,语句短小精悍,加之孩子们对月亮的形状有所了解,很容易理解月亮像“小盘”、“小船”,而“坐上小船,天上玩玩”更符合三岁幼儿的想象力水平,他们轻而易举地记住了整首儿歌。到了中班,优美的儿歌《月亮船》使爱幻想的孩子直接坐进了“小船”,感受夜空的美好。而到了大班以后,“天上玩玩”已嫌幼稚,《月亮和我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每一棵树梢,挂一颗月亮,小鸟说:月亮和我好!每一湾池塘,漂一颗月亮,青蛙说:月亮和我好!每一只脸盆,盛一个月亮,宝宝说:月亮和我好!”美的语句,美的意境,孩子们不仅获得了语言上的熏陶,更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月亮也在悄悄地被孩子们所了解、认识。
三、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学习儿歌
孩子们逐渐对儿歌有了依恋,当一首新的儿歌又被“消化吸收”,就想学习更新的。我们会在特定的日子与不同的季节学习不同的儿歌。如三八节学习《我的好妈妈》,六一节学习《快乐的节日》,春天学习《春天在哪里》,冬天学习《小雪花》,雨天学习《雨来了,我不怕》……或者是有感而发,抑或是周围舆论的影响孩子们学习儿歌的同时从多种渠道了解了儿歌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延伸出的知识点,因而达到了儿歌教学中的知识及情感目标,而孩子没有负累的感觉完全是以“我要学,我爱学”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的。
四、学习儿歌的多种表现形式,发展儿童的综合能力
儿歌是一种转为较小年龄儿童创作的、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易读易记易唱的诗歌样式。它有多种表现形式,令孩子们在识记儿歌的同时促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数数歌,帮助幼儿确立数字概念,进而进行简单的运算
如任溶溶的《我给小鸡起名字》通过小鸡的名字“小一”、“小二”……“小七”,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将简单的数数过程转化为生动的游戏过程,形象性强,读来又顺口易记,成为孩子们最爱说唱的儿歌之一,枯燥的序数、倒数也在传唱中被强化、吸收。
(二)问答歌,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增进对诸种事物的理解
问答歌也有多种形式,有一问一答的,有数问后作一答的,大量运用排比、重叠、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段,语言口语化且富有节奏感。当然有的问答歌不一定有什么具体的内容和意义,但由于读来朗朗上口,有愉悦感产生,也受到了孩子们的青睐。如:“什么黄?草头黄。什么草?碧绿草。什么碧?毛笔(碧)。什么毛?三毛。什么三?高山(三)……”成人看来如此不搭调的儿歌在孩子们中间却广为流传。
(三)绕口令,矫正幼儿发音部位,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有一首传统的绕口令:“盆里有个盘,盘里有个瓶,到底是瓶碰盘,还是盘碰瓶?”虽然在幼儿园不主张学习拼音,但正确的发音是有必要的。通过这首绕口令,孩子们能正确读出盆(pen)、盘(pan)、瓶(ping),,意识到了正确读音的重要性,在后来学习其它儿歌时他们会互相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班里的普通话水平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令我们感到欣慰不已。
(四)游戏歌,增强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欢快情绪
游戏歌的歌词动作性强,节奏欢快鲜明,巧妙地将儿歌与游戏相结合,充分满足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在中班的时候我们学习儿歌《坐火车》,伴随着“小板凳,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的清脆童音,配合“开车”“停车”“收票”等动作,每个孩子都是最积极的,最活跃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真正做到了“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五)谜语歌,启迪幼儿智慧,锻炼其思辨能力
与一般的谜语一样,谜语歌也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不同的是它要求语句更通俗易懂。如“天上挂银灯,数呀数不清。白天不见面,夜里亮晶晶。”是一首谜语歌,它通过“数不清”“夜里”等特征,便于幼儿进行合理的推断,猜出谜底即是“星星”。孩子们在学习谜语歌时满足了好奇心与好胜心,还增强了自信心,能够猜出谜底带来的是成功的体验,而这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
五、将一些深奥、难于理解记忆的学习内容编成儿歌
在教学当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幼儿不易理解、难于记忆的内容,教过几遍后再提问,仍有部分幼儿答不上来。鉴于此,我尝试将一些比较深奥、难记忆的内容编成易记易诵的儿歌,效果很好。小班的孩子学习卵生与胎生动物时时有混淆,我便编了儿歌“小动物,来排队。会生蛋,前边站,鸡鸭鹅,乌龟蛇。会吃奶,后边排,马牛羊,狗猫猪。”如此一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很快便解决了。
六、改编、续编、仿编儿歌,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学习儿歌时间长了,孩子们接触到的儿歌越来越多,尤其到了大班以后他们已不满足于只是学念儿歌,更热衷于对所学儿歌进一步“加工改造”。如传统儿歌《外婆桥》,“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吃了糕饼上学校。”内容稍显古老,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儿歌的后四句有了五花八门的改变:“花一篮,果一篮,还有鞭还有炮,外婆家里好热闹”,“纸一包,笔一包,还有故事书和书包,我最喜欢上学校”,“唱首歌,跳个舞,摇一摇,扭一扭,六一节里显身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整整一个小时兴致不减,我的笔都有些应接不暇了,记了满满三页纸,心也被喜悦占得满满的。幼儿是通过活动得到发展的,改编、续编、仿编儿歌的活动极大程度地开发了孩子的大脑潜能,令大脑更加活跃,积极地参与想象与创造,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如今,孩子们已经毕业离开了幼儿园。我相信,三年来的儿歌学习会是他们收获的一笔财富,而我们也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在儿歌领域摸索出一条更新更好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