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多导师协作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音乐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作者: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吴巧云 姬红兵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3-18   点击:

  摘要:目前,我国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专业本科学生都面临着人才过剩、就业难的问题,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社区需要大量应用型音乐人才。本文提出应用型本科音乐专业应根据就业需求增加“社区音乐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打破音乐专业“一对一”封闭式授课方式,探索更为高效的“多导师协作教学模式”,加强各层面、各专业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全能型社区音乐人才,为提高我国全民音乐艺术素养储备师资力量。

  关键词: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多导师协作;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对音乐艺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仅需要单一表演型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复合型、应用型的综合人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应该重新定位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培养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音乐人才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操能力。只有确立了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才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探索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本课题的研究主旨。

  一、应用型本科音乐专业新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目前,在绝大多数本科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认定音乐表演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在中等专业学校、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宣传机构,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音乐师范专业的就业单位一般是中小学、幼儿园,或者中等职业艺术学校等。据有关统计,全国每年艺术类本科招生达四五十万人,但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到60%,其中还包括一部分灵活就业,因此,前面提及的就业岗位是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的。随着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对大量的艺术人才需求的增加,这将为未来音乐本科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基于目前我国音乐学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本课题提出增加“社区音乐人才”专业,通过加强合唱、合奏、自弹自唱、指挥排练、演出策划等实践性课程与教学比重,培养全能型社区音乐艺术人才,为提高我国全民艺术素养提供师资保障。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加大音乐专业改革力度,拓展应用型本科音乐专业新的培养目标,为就业难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开拓新的生存之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赋予了现代社区文化建设更加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使其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音乐、舞蹈作为感染力、号召力极强的艺术活动,受到我国民众的普遍喜爱,因此社区合唱团、小型乐队、广场舞等艺术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社区较广泛的文化生活,在不久的将来也需要大量社区艺术人才,这是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新契机。就如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因此,应用型本科音乐专业应该成为新时代社区文艺工作者培养的摇篮,使其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就业领域。本课题希望尽己所能,在探索社区艺术人才的培养上做些尝试。

  二、应用型音乐人才新的培养模式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在高校音乐专业讲授吹、拉、弹、唱等演奏演唱技能时,教师需要讲解演奏演唱技能的生理学原理与发声要领,分析由此产生的千变万化的声音属性,但因学生主客观条件和能力的不同,造成每个学生在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上,就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偏差与声音偏差。这些发声技巧必须通过教师一对一、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才能准确、细致地得到辅导与解决。因此,音乐技能课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无论对于表演专业还是教育专业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更适合高精尖型音乐教育,而对大批量招生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仅掌握一技之长是不够的,更何况从市场需求与就业岗位来看,国内一流音乐学院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远远供大于求。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探索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正为建成区域一流的地方性应用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大同大学音乐学院秉持“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社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通专业、重实践、善协作、能创新”的音乐舞蹈艺术人才。本课题组全体教师希望通过对现有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开展“应用型专业建设研究”,探索“社区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音乐院校毕业生谋求新的就业方向,为本科音乐教育改革做出贡献。具体探索方向包括:

  第一,拓展与整合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社区艺术人才,要突破音乐表演专业一直以来延续的以单一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须整合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既要制订全能型社区艺术人才掌握不同专业技能应达到的专业规格,还要平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确保学习效率。

  第二,探索多导师协作教学模式。即打破专业课“一对一”的封闭教学模式,探索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多导师教学团队,促进不同专业课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聚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某一阶段或针对某一教学目标,形成“多对一”或“多对多”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与教师之间的配合,以及线上线下结合、个别课与集体课结合,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第三,构建多方合作的教学平台。培养社区应用型艺术人才,不仅需要其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技能,能担任中小学生与社区中老年人、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基础教学、文艺娱乐的组织辅导工作,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个性品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等,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引导者,起到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中,需要学校、社区、社会各类办学机构共同搭建多方合作平台,协同参与未来社区艺术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多导师协作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音乐表演专业受自身专业特性影响,使得每个学生所掌握的技巧和对音乐的感悟千差万别。但对于培养未来将从事社会音乐普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必须突破一对一传统教学形式,尤其对于互为基础或互相关联的课程,可以尝试多导师联合备课,统一教学内容与目标,加强课程或技能之间的横向联合与纵向联系。例如,在乐理课与视唱练耳课,独奏、独唱技能课与作品分析、和声曲式理论课,以及合唱、合奏、指挥、排练、演出等综合技能训练课,采用多导师协作教学的模式,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节省教学时间。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们课题组尝试组建导师小组,形成多导师联合教学的模式,发挥每位导师的专业特长与学源优势,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与知识面。具体做法为: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