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器 大作用——小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小学生的发声器官正处于细小嫩弱的时期, 容易受到损伤, 如果用嗓过度, 有可能影响变声后的音色质量, 甚至遭到损坏。为了保护好学生的嗓音, 可适当地利用乐器减轻用嗓过度的状况。《红蜻蜓》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曲, 学生在学会第一声部之后, 在学唱第二声部时容易受第一声部的影响, 音准和节奏很难掌握, 两个声部的和谐就更难了。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 让学生利用竖笛齐奏第二声部的旋律来代替歌唱, 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 并通过反复的吹奏练习, 加深对第二声部旋律的印象。
与欣赏教学相结合 器乐教学同时也是音乐欣赏, 学生在演奏过程中, 既能使自己欣赏到悦耳的音乐, 也让别人欣赏到自己精彩的演奏。这一特点可使学生由被动欣赏者变成欣赏的主动者和参与者, 使学生完成从感受美到赏赏美, 再逐步上升到创造美的整个过程, 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发展想象力。如在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时, 先指导学生利用葫芦丝吹奏主题旋律, 然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进行变化吹奏, 描绘乐曲中彝族青年们对歌、跳舞、狂欢等不同的场面, 使他们体验音乐情绪的变化。由于需要吹奏, 学生就会更专注地去听;也由于参与了吹奏, 学生更需要洞察乐曲中细微的变化和理解音乐的内涵, 从而使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与表演相结合 把小乐器与表演结合起来, 通过吹吹唱唱、跳跳蹦蹦, 有利于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释放心情, 张扬个性, 体验成功, 增强信心。如在教学歌曲《小红帽》时, 先给学生讲解歌曲的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中的情节,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给歌曲配打击乐器。例如:在表现“小红帽欢快地到外婆家去时”, 该用什么乐器和音乐?在表现“小红帽渐渐走远了时”, 该用什么乐器和音乐?通过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在表现“小红帽欢快地到外婆家去”时, 应该用声音清脆和比较欢快的乐器进行伴奏;在表现“小红帽渐渐走远了”时, 应该用声音缠绵和越来越弱的音乐。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轮流表演和伴奏。通过讨论如何配乐伴奏和表演, 不但使学生对乐曲有了深刻理解, 而且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 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5 小乐器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注重小乐器的合理选用 小乐器走进课堂的目的, 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因此, 切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例如:口风琴可以控制气息, 键盘可视, 一般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竖笛、口琴等“小乐器”由于操作比较复杂, 一般适用于高年级的学生。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奏技巧 如口琴的演奏, 在吹奏时嘴角要自然向两侧拉开, 把口琴放在上下唇之间, 舌部往前运动, 抵住口琴的方格, 仅在右部露出一出气孔, 以便吹单音;当舌部往后缩时, 就可以吹和声了。要特别注意吹奏时嘴型的统一, 切忌出现嘴唇与口琴接触过紧或过松的现象;过紧容易造成嘴唇破裂, 过松则会影响气息的处理和演奏的连贯流畅, 应该以自然放松状态最佳。
口琴还不同于其他吹奏乐器:其他吹奏乐器仅靠吹气来发音, 应该多吐气缓、吸气急;而口琴在吹气和吸气时都发音, 这就要求演奏者具备深深的缓吸能力。如用口琴演奏日本歌曲《樱花》前四小节时, 除第三小节第三拍是吹以外, 其余的音都是吸, 该曲的速度要求又较慢, 因此, 头二小节中每演奏完第二拍, 就应当口鼻迅速吐气, 然后才能响亮地“吸”出后面一个音来。
注意保持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长时间学习吹奏, 必然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枯燥的心理而逐渐失去兴趣。因此,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 增强兴趣和自信心。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上台演奏以外, 还要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的演奏方式, 如独奏、重奏、齐奏、合奏等。同时在课外组织一些有意义活动, 如班会、校会、重大节日、艺术节、联欢会等。
注重自制小乐器自制小乐器 不仅能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满足学生探索、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要积极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制小乐器, 既有利于满足教学的需要, 又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用空矿泉水瓶装入沙子做沙锤;把啤酒瓶盖中间打孔, 用铁丝穿起来做成串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