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下的“元素螺旋”音乐教学法
(一)“元素螺旋”深化学生音乐具身体验
早在1945年,莫里斯·梅洛-庞蒂就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身体感知是经验形成的前提;1999年,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身体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心智与环境构成认知系统的自组织生成与涌现。(5)国内学者提出的“深度学习”五大特征,同样强调体验性活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基于音乐学科的审美特征与感性特质,元素螺旋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在贯穿通感联觉的课堂活动中,分层、螺旋式地体验不同音乐元素,并对其整合建构,以激发学生在审美、情感等方面的艺术感知,形成音乐经验。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具身体验的参与深度与效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音乐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功能,真正让教学从符号认知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
(二)“元素螺旋”构建学生音乐认知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五次提到“结构”一词,提出要完善课程结构,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6)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也指出,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7)“元素螺旋”音乐教学法在教学设计与课程规划时,会依据音乐学科课程特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及教材内容,聚焦大概念的整合与重构,以单元的形式展开教学。每个学习单元都是融合音乐元素、素养元素与情境元素的螺旋结构,其突出聚焦的音乐体验与核心素养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并由此形成单元间的螺旋上升与梯度进阶,使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也逐步深入与升华。这些在元素螺旋中被逐步内化的大概念,蕴藏着学生对音乐本体与其他学科、姊妹艺术,以及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融合、运用等方面的概念性理解。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以单元形式“包裹”着的多维学习领域中沉浸式拔节,进而使其健全而多元的音乐认知结构也在螺旋上升式的结构化课程中逐步形成。
(三)“元素螺旋”助推学生音乐迁移运用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则是迁移的重要表征之一,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8)因而素养立意下的音乐教学应依托于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方法。在“元素螺旋”音乐教学法中,情境元素既是音乐感知与艺术素养间的桥梁与催化剂,同时也为学生基于音乐经验施展艺术才能创造应用空间。借由情境元素螺旋进阶式的创设与渗透,学生能基于不同学段、不同认知水平,体会各类情境中的音乐运用与问题解决,深入浅出、由简入繁地将课堂中感知、表达、创造的音乐,迁移运用在复杂、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从而将运用音乐内化为一种近乎本能的综合素养,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善用音乐作为媒介抒发情绪、表达情感、交流沟通和移情益智。
三、实践建构:“元素螺旋”音乐教学法的三层结构
在素养立意下音乐教学法的实践建构研究中,笔者发现如欲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认知结构能力、音乐迁移运用能力,那么就要将课堂教学、课程建构与生活渗透进行有机关联、协作整合。因此,笔者基于这三个层面,构架了微观课堂中的“小螺旋”、中观课程中的“中螺旋”及宏观生活中的“大螺旋”。(见图2)借由三层螺旋上升式的教学浸润,促进学生体验升华、认知进阶和素养跃迁。
图2“元素螺旋”音乐教学法的三层结构
(一)课堂层面—创设体验升华音乐元素的“小螺旋”
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师应重点关注和引导学生充分体验音乐元素的“小螺旋”建构。教师可在课堂中聚焦“大概念”,基于情境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式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分层体验音乐元素。在螺旋上升式的体验路径中,学生会逐步叠加对音乐元素的分层感知,特别是通过对艺术表现、综合表演等方式的整合,能够将体验聚合成经验,为音乐认知结构的建构奠定基础。
以四年级《我的祖家是歌乡》一课为例,这是一首高山族的欢乐舞曲,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特色。笔者基于“元素螺旋”音乐教学法,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见表1)
在设计本课时,笔者首先基于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中对应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了学科和跨学科层面的大概念。同时又基于大概念,创设了适切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层、螺旋式地体验歌词、节奏、旋律、和声、风格、意境等音乐结构元素与表现元素。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学生对各音乐元素经由初体验、进一步体验、深入体验、整合表达等感知进阶路径,最终通过小型歌舞剧的综合表演形式完整表达,进而将音乐体验深化、升华为音乐经验,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进行“元素螺旋”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不同音乐元素之间的交互协同作用,激活音乐独特的通感联觉,引导学生更充分、更深刻地体验音乐。在体验不同音乐元素时,教师需要运用紧凑、自然且符合情境的教学语言与活动方式进行叠加串联,以免产生体验的割裂。除此之外,音乐元素体验的顺序与程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与学情进行调整、整合,做到教无定法、因材施教。例如,在教授古诗词音乐等强调歌词审美价值的作品时,就需要通过吟诵、随乐念词等方式提升对歌词元素的感知;在教授波尔卡、爵士乐等作品时,就应格外凸显节奏、风格元素的体验,可在教学中分层穿插律动、声势等活动,叠加、深化学生对相关音乐元素的具身感知。
(二)课程层面—编创推动认知进阶的“中螺旋”
通过课堂教学中音乐元素螺旋上升式的体验,学生能够充分感知音乐、积累音乐经验。在课程层面,教师可以基于素养元素,即四大核心素养,建构结构化课程,并由此编创推动学生认知进阶的“中螺旋”。
“元素螺旋”音乐教学法的结构化课程建构绝非颠覆、自创教材,而是在理解2022年版《艺术课标》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二次开发、整合重构,凸显课程中的素养导向,使之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让教学内容所引领的认知进阶路径更符合学科课程特质,进而使学生对学科认知结构的建构自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