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能力培养探究
在初中音乐欣赏课程中,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让学生对于音乐更加敏感,每一个教师都知道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要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就是要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传送给学生,如果学生自己缺乏兴趣,那么再好的音乐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噪音,学生根本就听不进去,更加谈不上音乐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初中阶段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并且重视审美兴趣的培养,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视听并行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具备相应的声音感知,也能让学生对于音乐产生更好的接受能力,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构建形成场景和图像,使学生在未来学习音乐时更愿意投入,也更加积极[4]。
(二)通过音乐和图像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想象力
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难把握的内容和重点,对此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想象音乐的场景,并产生音乐的情绪体验,根据呈现出的画面来形成音乐形象思维,让音乐欣赏的难度能相应下降,并且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深入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使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得到同步增强,感受音乐文化的独特艺术美感,确保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还能帮助学生产生对于民族生活的向往之情,掌控歌曲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5]。比如说在苏少版初中音乐课程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应由教师带领着学生认真聆听音乐,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组织学生,让学生搜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字资料、历史信息,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演唱会,让学生在参与演唱会的过程中一同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以及对于当时群众产生的影响,还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对于中国音乐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奠基。就是这样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对于学习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提升,也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培养,学生会更加愿意接触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知识,也只有在开展音乐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快乐,体验到好的情绪,才能帮助学生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向上,愿意投入[6]。
(三)合理创设场景来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
要理解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不管课程内容是怎样的乐曲,他们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这些乐曲如果不是作者的深刻感悟以及思考获得的结果,那么就是他们对于某些具体场景的理解所产生的直观体现。在组织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工作时,教师就需要根据乐曲的具体内容去设置情景,形成更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于乐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比如说在苏少版初中音乐教材中讲解《草原放歌》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草原的场景,例如人们在草原中策马奔腾的场面,以及广袤无垠的草地,并针对单元中不同乐曲的具体创作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也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更强,使师生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奖励,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演绎该单元中的乐曲,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7]。
(四)发挥先进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
音乐欣赏课程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随意开展的,要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就需要教师本人有足够的音乐知识储备和高超的教学讲解技能。在大数据时代,各种先进的技术随之产生,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最为明显的一项技术,该项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使初中的课堂教学方式得到了更新和优化,在教师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时,能获得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从而让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顺利实现,传统工作中在组织开展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工作时,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地位会更加被动,学生的价值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教学中展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而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即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更有助于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音乐的剪辑,将音乐划分成不同的段落,之后再安排学生分段学习,使学生的学习难度下降。其次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以及画面,从视听的不同角度获得学生的目光,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去播放音乐,利用融入视频的方式营造特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最后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课程的录制,或者是在课程中让学生观看其它的一些优质课程内容,进而发现自己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还有待完善之处,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让音乐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