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乐记》思想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原则探析

作者:天津市卓群中学 王墨涵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11-28   点击:

  《乐记·乐本篇》中提到“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其中“德”是“德心,指人的正直之心”(6),这几乎与现代意义上的“德”并无二致。“礼”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应被理解为能够显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待人接物的准则。在封建社会中“礼”与“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现今社会中“礼”更多的是指道德层面上的要求,一般来说这种要求的水平远高于法律。不论具体解释如何变化,在中国千年文化传承中,“礼”至今仍是人们内在修养和社会秩序的体现,守“礼”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乐记》中提到的“君子”,在当今社会中可被理解为内能自律、外能宽厚待人,行事有准则、审世有格局的被社会所需要的人。

  “夫乐者,象成者也”,从古至今,音乐主要表达的内容以“记载已发生的事情”和“描述已产生的情感”为主,是人们内心所思所想,以及对环境、世界的感知的投射。古今中外,音乐艺术的每一次思潮变革相较于同时期的美术来说,都来得更慎重一些,也更滞后一些。这是因为音乐所倾向反映的恰恰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下获得认可的、达成共识的、符合群体和社会道德期待,以及政治要求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音乐所能反映的,也便是“政”今时在思想层面上比较恰当的解读,因此“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说法千年之后仍然适用。

  因此,在《乐记》所属的时代背景下,“乐”作为能够充分激起民众情感反馈、能令人们发自内心地产生认知趋同的艺术形式,当仁不让地成为当时的思想教育—“礼教”—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这种“乐”能陶冶心性、“移风易俗”的观念,以及对“乐”的教育功能的挖掘,是中华文明的特色,在与其同时期的所有文明中均属罕见。这种美学思想也在众多民族和文化将音乐视作自娱、互娱的消遣艺术的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德”“礼”“政”等词汇虽可能在彼时与此时有不同的内涵,但总体来说,华夏文明对于“君子”涵养的期待是不曾改变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现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因此,在当今如火如荼地开展“音乐课程思政”工作的背景下,《乐记》中的思想依然值得音乐教育者们不断深挖和借鉴。

  三、《乐记》思想视角下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思政原则

  中小学音乐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中小学音乐课程当中,用音乐的“美”和作品的“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这种课程思政的理念在《乐记》之中便有提及:“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早期的音乐作为礼教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强的教育功能。而后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治国者无一不将音乐作为培养民众思想品德的重要工具。甚至有学者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算是‘乐’之一种附带品”,“孔子学说是全部建筑于音乐之上”的。(7)可见,古往今来的政客、文人、学者均一致认同音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化功能,这也是音乐课程思政雄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乐记》行文中不断提出和强调“乐教”的原理与方法,我们亦可通过分析《乐记》思想来审视今日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思政,总结工作原则。

  (一)心物感应—选取的音乐作品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审美需求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思想认为音乐的产生来自人们内心的渴求,而这种渴求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尽管这段论述难免有略重的唯心主义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阐述的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依存、相互牵引是非常客观的。物质世界使人的内心产生波动,进而需要创作音响艺术表达内心的这种波动,而音响艺术又成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在这种循环中,人的内心需求既是音乐的出发点,又是音乐的最终归属。因此,听者的心理特征与音乐审美需求在常规音乐教学中不容忽视。而且由于音乐课程思政的重要原则是“润物细无声”,因此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欣赏喜好和需要更要放在首位。

图2 某中学2020年初一新生音乐欣赏兴趣调查问卷统计

  图2为某中学2020年初一新生音乐欣赏兴趣调查问卷情况示意图,调查对象为2020年9月入学的10个初一教学班的学生。该年级学生登记在册人数为42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4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07份。问卷为多项选择题,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习惯欣赏及感兴趣的音乐属于哪种/哪些风格,或期待听到哪种/哪些风格的音乐。调查数据显示,喜爱流行音乐、戏曲曲艺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西洋古典音乐、电子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的学生分别约占总人数的86.00%、18.43%、17.69%、18.43%、4.18%、28.50%和11.30%。受学生喜爱的前四名的音乐风格分别为流行音乐、摇滚乐、戏曲曲艺音乐及西洋古典音乐。此次问卷调查结果与2018年、2019年初一新生音乐欣赏兴趣调查结果有部分类似的现象。

  此外,从2020—2022年共三届初一新生的连续调查结果中,能够推测我市小学高年级学生与未来几年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偏好,即流行音乐是目前最受中小学生喜爱的音乐风格之一。

  因此,在准备音乐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时,可以考虑从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几种音乐风格入手,利用流行音乐风格及其他比较吸引学生兴趣的音乐作品作为媒介,用他们更喜爱的艺术形态展现给学生诸如自信、自律、友善、公平、正义等社会约定俗成的美好品质,传递正向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然而,认识到中小学生审美喜好的重要性并不代表要一味迎合,毕竟学生的审美喜好与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些在中小学阶段还不完备。因此,教师要用学生喜爱的音乐形式慢慢引导、吸引他们听赏更加多元的音乐艺术。一定程度上,“引导听赏活动、帮助学生筛选欣赏内容”与“选用学生接受和喜爱的音乐风格作品”是矛盾统一的,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学。

  在小学、初中阶段应以“慎其所感,即尽可能远离消极的感受源”(8)为大原则,而在高中阶段则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走近优秀的音乐作品,欣赏多元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与精神追求。引导和“限制”欣赏,与放手让学生按照自身需要自由选择欣赏内容,都是根据学生身心成熟程度分阶段进行的,需要各学段之间垂直协同布局和集体备课。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