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戏剧教育的价值:让美育与德育协同并行
2. 中小学戏剧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戏剧教育实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这对发挥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育人功能带来不利影响。
一是普遍缺乏对戏剧教育的整体设计。由于对戏剧教育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或受相关办学资源所限,且缺乏系统的引导和评价机制,当前绝大多数中小学的戏剧教育工作往往“因陋就简”。第一课堂中的戏剧课程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相关学科教师基于课程设计在教学中自发引入教育戏剧的工作方法,而极少由学校层面引领教师,从充分发挥戏剧教育优势出发,将戏剧元素融入各类课程建设,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戏剧艺术中蕴藏的教育资源和德育功能,亟待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
二是对戏剧教育目标缺乏科学统一的认识。美育范畴里的戏剧教育,应当以促进学生人格不断完善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面向人人的教学模式。然而,一些中小学在戏剧教育的设计理念上存在着将美育与艺术教育混同的情况,导致戏剧教育的目标出现了偏离。戏剧艺术本身存在着天然的“不公平性”,在具体工作中,通常由极少数的主角搭配多数的配角和大量的幕后工作者,和音乐、美术等相比,戏剧艺术工作的个体差异性较为突出。因此,如果学校管理者以艺术教育而非美育的视角认识理解戏剧教育,势必更关注学生排演的戏剧作品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能否在竞赛中取得好名次,戏剧社团能否获评较高等级等,从而更注重对小部分具有戏剧特长的学生的培养,忽略了中小学阶段的通识戏剧教育本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角色,在戏剧故事中获得共情、实现成长。
三是师资匮乏极大影响了戏剧教育的有效实施。从目前中小学戏剧教育师资配备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的戏剧类课程师资由语文、英语、音乐等相关学科教师兼任,戏剧社团的指导教师通常聘请校外专业人员临时担任。学校专职戏剧教师匮乏,一方面是由于对戏剧教育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加之教师编制普遍较为紧缺,管理者更倾向于让其他学科教师在接受一定培训后兼任戏剧教师;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没有设置戏剧科目类别,导致戏剧教育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师招聘的准入条件。戏剧教育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存在明显的制度瓶颈,不利于戏剧教育的充分开展和戏剧教师的专业发展,亟待相关部门联合解决。
三、戏剧教育融合美育德育的实践路径
结合戏剧教育的内涵、目标和手段,以及其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探索利用戏剧教育促进美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1. 依托戏剧常规课程和兴趣社团,构建规范的戏剧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是课程,建立规范立体的戏剧教育课程体系,是发挥戏剧教育美育与德育协同育人功能的基础。
一方面,中小学可以每周开设固定课时的常规戏剧课程,将戏剧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常规戏剧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应着力关注以下几点。一是以普及教育为重点,面向人人,全员参与,所有学生都是戏剧教育的主体,都应该在戏剧教育中得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二是以专业的戏剧教育范式为基础,要尊重戏剧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在教学中将戏剧元素进行进阶性分解,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戏剧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戏剧应用能力。三是以全面加强德育渗透为基本要求,要在戏剧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与戏剧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落实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的引导教育,体现戏剧美育在德育方面的特殊价值和天然优势。四是以地方特色为抓手,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学校可以结合本地传统戏剧戏曲,通过戏剧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让戏剧在这些地区从小众的艺术资源衍生为可普及利用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办戏剧社团,在常规戏剧课程之外,利用课余时间,聘请专业人士组织指导有相关兴趣或特长的学生进行剧目排演。这是常规戏剧课程的拓展和延伸。作为戏剧教育的一种进阶形式,戏剧社团能够更鲜明地展示戏剧美育的成果,也便于在更大范围的观演群体中传播展示戏剧艺术的育人功能。例如:上海市北虹高级中学的北虹剧团通过排演横跨民国至抗战时期的年代剧《风雪夜归人》,使同学们深刻认识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关于家国情怀、职责使命的教育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发生了。[3]
2. 充实戏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戏剧教育示范基地
中小学戏剧教育必然要以戏剧艺术的内部规律为基础,高素质专业化的戏剧教育师资是学校开展戏剧教育的第一资源。依托专业力量,充实中小学戏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批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效应的戏剧教育示范基地,有助于中小学戏剧教育的推广规范和质量提升。
戏剧教育专业于2019年列入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旨在培养专门从事戏剧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研究及管理人员。目前我国开办戏剧教育专业的高校有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其中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专业于2023年调整为师范类专业。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也发挥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积极探索培养符合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的戏剧教育师资。戏剧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应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高校要充分调研中小学戏剧教育现状和师资需求,加强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的针对性设计,科学设计专业课程结构;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强化培养学生以戏剧教育融合美育德育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意识、德育观念,习得创新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强化实习实训,保证戏剧教育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至少完成一学期的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小学要根据需要制定戏剧教育师资建设规划,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戏剧教师的引进提供编制计划,加大专业师资引进力度;加强与相关高校的深度合作,邀请高校专业团队定期为教师进行戏剧教育教学培训,联合高校实施相关教改和科研项目,共同推进利用戏剧教育融合美育德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为戏剧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践机会。
另外,区域可以着眼专业院校戏剧教育研究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一些中小学校探索符合戏剧艺术规律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戏剧教育机制,建立中小学戏剧教育示范基地,这对在基础教育学校推广优化戏剧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例如:自2015年起,中央戏剧学院参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参高”项目,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开展长期合作,引领指导学校开发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戏剧教育体系。该校通过开设“戏剧美育+”必修课程和表演、导演、剧本创作、舞台美术、人物造型等选修课程,在戏剧元素训练和剧目创演中融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组织师生协同进行剧目创作,让学生在戏剧教育中提高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