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彰显戏剧教育的价值:让美育与德育协同并行

作者:中央戏剧学院 蒋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崔晶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2-24   点击:

  摘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戏剧教育具有思想性、表现性和假定性等特征,在促进学校美育和德育深度融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当前我国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课程、社团活动和“教育戏剧”等形式,实践中存在普遍缺乏对戏剧教育的整体设计、对戏剧教育目标缺乏科学统一的认识、专业戏剧教育师资匮乏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提出利用戏剧教育促进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一是依托戏剧常规课程和兴趣社团,构建规范立体的戏剧教育课程体系;二是依托专业力量,充实戏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戏剧教育示范基地;三是推动戏剧融入教育教学,开展多种形态的戏剧德育。

  关键词:戏剧教育;戏剧美育;戏剧德育;教育戏剧;情境式思政教学;协同育人

  近年来,戏剧艺术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形式,依托展演项目、学生社团、校本课程等多种载体出现在中小学育人体系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戏剧教育具有体系性的教育范式和广泛性的资源优势,兼具思想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等特征,因而在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发展中表现出诸多优势。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创新运用戏剧教育推动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基于戏剧教育的“美育+德育”协同育人方式和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下面结合戏剧教育的价值优势和现状问题,简要阐释中小学校利用戏剧教育促进美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戏剧教育融合美育德育的价值优势

  在中小学美育范畴里的戏剧教育通常为通识戏剧教育,即戏剧美育,指以戏剧作为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通过培育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戏剧艺术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戏剧教育在促进美育与德育深度融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1. 戏剧教育凝结美育和德育的共同价值追求

  戏剧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美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戏剧的“美”建立在坚守本真、崇德向善之上,以缔造美的境界、创造美的事物为延伸,可以说,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教育引导,是学生感受美的内涵、理解美的真谛的基础。因此,戏剧美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运用戏剧将美好道德情操植入学生内心情感,引发精神共鸣,最终让学生将价值观念内化于心的过程。

  在戏剧教育实施过程中,美育和德育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共同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首先,戏剧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现了美育和德育的统一性,即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相关知识、技能和素养的多元发展。其次,戏剧教育的教学成果体现了美育和德育的融合性,通过参加戏剧课程或戏剧演出,学生的知识技能、审美情趣、思想境界等得到综合提升,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这些要素是无法被割裂看待的。再次,戏剧教育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美育和德育的协同性,教师带领学生对剧本内涵和思想进行解读,以及演职团队的分工协作、综合实施的艺术创作过程等,都体现了戏剧教育中美育和德育的协同并行。

  2. 戏剧艺术的“假定性”为德育中的应用创造便利条件

  “假定性”是美学和艺术理论术语,源于俄文,接近中文“约定俗成”的词义。戏剧艺术的“假定性”有助于观演之间达成默契,即虽然戏剧是虚构的,但是演员和观众在审美心理上认可其艺术真实性。“假定性”的范围包括舞台空间的假定性、时间的假定性以及戏剧情境的假定性等。[1]“假定性”为戏剧艺术在德育中的应用创造了便利条件。

  首先,戏剧艺术的“假定性”为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专题情境式教育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植入主题性的戏剧游戏、戏剧故事或经典剧目中,借助“假定”的环境空间和戏剧情境,通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将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嵌入戏剧教育的过程中。其次,戏剧艺术的“假定性”为教育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便利。戏剧是一种时间和空间流动的艺术,时空的“假定性”催生了舞台处理的多种可能。在戏剧教育中,活动空间可以是剧场舞台,也可以是一间教室、校园的一小片空地甚至任何一个公共空间,学校、教师可以基于条件和需求进行设计引导,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再次,戏剧艺术的“假定性”为提升教学活动的育人效果提供了便利。由于对“假定性”形成的默契,参与戏剧教育的学生很容易进入戏剧的规定情境,相信假定之下的“真实性”,以切近的视角发现、认识和思考问题,从而引发情感表达和辨析推理,这有利于将戏剧中的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地注入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判断中,进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中小学戏剧教育实施的现状与困境

  厘清当下我国中小学戏剧教育实施的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精准地提出进一步利用戏剧教育融合美育德育的实践策略。

  1. 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的主要形式

  当前,各类中小学开展戏剧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课程形式开展的戏剧教育。一些中小学将戏剧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每周设置固定课时,开展声乐、台词、形体、表演等教学训练,或组织包含戏剧元素的练习、游戏等;部分学校开设戏剧选修课,以艺术鉴赏类内容为主或与戏剧社团活动相结合进行剧目排演。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自2014年建校起就将戏剧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每周设置一课时的戏剧课程,建立包括中文戏剧、英文戏剧、戏剧礼仪、舞台语言等课程在内的戏剧课程群,全面发挥戏剧教育育人功能,让戏剧美育惠及每一个学生。

  二是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的戏剧教育。一些中小学创建戏剧社团,作为学生在课余进行戏剧艺术学习的常设组织。戏剧社团通常由本校教师和外聘戏剧专业教师联合指导,定期组织剧目创排和演出活动。在普及性的美育基础上,戏剧社团追求有针对性地培养提高学生戏剧实践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准。学生戏剧社团创演的剧目不乏精品。例如:北京市评选的金帆艺术社团中就有话剧社团、京剧社团等戏剧类社团,这些社团和学校在各类戏剧展演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是存在于教学方法中的戏剧教育。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能够助力其他学科实现教学目标,也被称为“教育戏剧”。教育戏剧的概念起源于欧美,早在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和美国的“创造性戏剧”(Creative Drama)就被研究者定义为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戏剧方法。[2]一项面向欧洲5000名13~16岁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教育戏剧和剧场项目在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自信心、问题解决能力、创业精神等22个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正面效果。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关教育戏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不断发展,教育戏剧作为一种综合丰富的教学手段在学科教学及学生德育中被广泛运用。例如: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在青春期成长教育中,要求学生协助教师制定《傲慢与偏见》等经典剧作的选角指南,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剖析、解读,引导学生走过青春期的迷茫困惑。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