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党史课 厚植家国情——以“革命音乐文化”大单元教学为例
(二)创设真实情境,做出真实感悟
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较难理解抗战时期、长征路上的革命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更难以体会到千千万万革命志士面对艰难困苦时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因此,教师在教授“革命音乐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就需要创设或模拟真实的作品情境让学生体验,在欣赏、实践、体验后做出真切的感悟和表达。
以欣赏音乐作品《四渡赤水出奇兵》为例,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回顾长征的历史背景及路线。在播放第一部分音乐时,可以展示川黔滇边境的险峻地形图,并用深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1934年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兵力仅存三万余人,可是面对的却是四十万装备精良的强大敌人。在周旋于敌军的围追堵截之际,党中央召开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次会议因此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的英明决策下,我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周旋于重兵之间,终于变被动为主动,以少胜多,取得了节节胜利。在管弦乐渲染的凝重、紧张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模拟的真实情境中。之后,再引领学生以复听演唱—分析乐谱—体验歌词的方式,感受音乐作品第一部分中所表现出红军举步维艰的真实困境。在欣赏作品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时,可以采用对比欣赏的方式,在音乐要素的体验中塑造真实的情境。其中在第三部分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等音乐本体要素,体验行军途中红军在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时的悲壮、压抑、沉闷的心境。(见图3)接着,通过第四部分音乐速度的加快和男中音自豪的演唱风格,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精神和毛主席用兵如神的风采。通过朗读歌词、学唱歌曲片段“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使学生感受到在毛主席领导下的我党我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意志。
图3《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三部分音乐情境分析
(三)依托地方资源,一体化设计
除了教材上提供的经典革命音乐作品外,地方革命音乐文化也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机补充和重要资源。家乡的音乐文化发生在学生身边,音乐中描述的鲜活人物和典型事例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所以易于学生接受,也更易于学唱和传承。音乐教师要广泛搜集在本地区影响较大的革命歌曲,并据此一体化设计“革命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与学校的政治教研室联合教研,让学生在“唱歌曲—讲故事—追根源—颂精神”的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做到乐于传承革命意志,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笔者所在的山东地区是革命老区,这里传唱着当地军民团结一致、不畏强暴、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革命歌曲,像《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抗日小调》《三支队进行曲》等。其中,在邹平市就流传着抗战时期“一马三司令”的故事,为了更好地宣传故事中的英雄事迹,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唱故事中的歌曲,音乐教研组教师与政治教研组的教师跨学科联合教研,通过学校“红扣子社团”团员的讲述,使学生深入了解这个发生在邹平市的抗日故事。与此同时,在课堂上学唱抗日歌曲《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长白山抗日武装进行不屈不挠抗争所具有的伟大意义。
(四)打破传统课型,多元赋能
在音乐党史课的实施中,我们立足于课堂,探索用“线下+线上”多种课型展开教学。其中,线下课型主要指常态化的音乐课堂,还包括音乐活动课、音乐探究课及音乐社团等。例如,在学习“革命音乐文化”这一大单元后,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校园合唱节活动,以班级合唱队的形式直观地进行音乐党史课探究课型实践,并规定“音乐革命文化”主题的歌曲为必选作品。在合唱节上,学生可以从歌曲的服装、道具、情境创设等方面进行创意实践,更加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方式。例如,某班级以《毕业歌》作为演唱曲目,由班委组成“导演团队”进行全方位包装,自发租来抗战时期学生的服装,男生身着黑色中山装,女生身着浅蓝色中式上衣和黑色半身裙子。演唱之前,还加入了情境表演,只见多名学生走在人群中分发报纸,一位学生站在人群中充满激情地喊道:“同学们,九一八事变爆发了,敌人占领了东北,我们不能当亡国奴,我们要走上街头奋起抵抗,保卫国家。”之后进入歌唱环节,学生会表现得更加投入,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课堂中学唱歌曲的成果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已成常态。长期居家不仅改变了学习环境,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自制力差、慵懒、意志消沉、做事无计划、紧张、焦虑等不良情况,学习效率因此大大降低,这就要求教师紧跟变化探索新形势下的网络教学内容。革命音乐作品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和正能量的歌曲立意,向学生传达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在网络音乐党史课上,教师通过各类应用软件分享《金蛇狂舞》《忆秦娥·娄山关》《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并进行实时交流,都是开展网上教学的常见选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体验、感受中,汲取了面对艰难困苦时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效缓解了居家学习的不良情绪。另外,通过“名师讲师团”平台向学生宣讲“革命时期的音乐作品”也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总之,通过“线下+线上”多种课型的开设,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得到了全面的学习和拓展锻炼。
(五)预设评价,反馈强课
在音乐党史课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中,评价也是重要的环节。区别于以往的教学终结性评价和简单的“好”“真棒”的表象评价,大单元评价更加重视评价的持续性和贯穿性,也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从开始确立教学目标起,我们就基于学生现状、真实需求进行了学情前测,使得确立的学习目标更具有效性。随后,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了教学评估项目的预设,主要由备课组教师组成评价团队进行教学过程的评价。听课之前,根据授课教师的说课环节,提前设置评价的观测点,然后如实地进行听课记录反馈。课后评价则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学生需要根据课前发放的自我评价表,在课程结束后对自己的课堂掌握情况做出评估。然后评课小组将师生的评价进行整体汇总,针对性地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反思后,在下次授课时拿出改进方案再次进行实践。如此,评价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目标为统领,实现了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