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合唱训练 让高中生爱上音乐
摘要:在高中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合唱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教学形式,通过合唱训练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构建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合唱训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演唱能力,教师需要在音乐课堂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声乐潜能,对音乐课堂进行优化和调整,引入丰富的教学方法有效锻炼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提高学生在合唱训练中的艺术表现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社会大众对音乐学科教学越来越关注。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感知能力,在音乐课堂有着不同的音乐课堂表现,利用好音乐教学可以为学生搭建劳逸结合的学习环境,有助于降低学生的文化课压力,为学生带来愉悦的身心成长体验。合唱训练是高中音乐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调整合唱训练的内容与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人演唱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依托合唱训练活动提升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力,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
音乐学习大多是从欣赏音乐开始的,学生在音乐课堂由聆听到歌唱表演,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巧妙指导,可以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合唱训练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加强调整体性,需要学生能够合理调控节奏,配合默契,准确把握音乐的韵律,进入一种积极敏锐的艺术感知状态中。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无论能力高低,都可以从简单的聆听、模仿开始逐渐融入合唱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此外,在合唱训练中,很多表现力强的学生将带动那些表现能力不足的学生,在相互促进、互相指导的环境中,提高课堂积极性,增强合唱学习的配合效果,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喜欢上音乐。
(二)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整日沉浸在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此种学习形式造成他们和外部的交流比较少,有些学生的社交能力比较弱,和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音乐教师借助合唱训练,可以让学生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展示出音乐所具备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同时,作为集体活动的合唱训练,能够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而且团队合唱设计需要相互配合,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自我能力的提高,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自身协作水平。此外,合唱训练给学生传授了一些演唱技巧,培养了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三)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开展合唱训练,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内心恐惧感,突破被动学习的僵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传授音乐学习技能,可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同时教师通过示范演唱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让教学充满趣味,以一种开放共享的学习新形式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激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可以实现在新的情境中开发音乐学科的隐形教育价值,有效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认真钻研音乐教材,科学选择合唱曲目
为了可以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良好开展合唱训练,高中音乐教师要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挑选合唱曲目,为课堂教学中高效开展合唱训练提供支持。高中音乐教师需要在课前认真仔细钻研音乐教材内容,综合音乐作品的具体演唱风格、演唱技巧等方面内容,判断是否符合开展合唱训练的要求,让合唱训练教学变得更有效。教师也可以结合音乐作品的主题,整合一些教材以外的合唱训练作品,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扩大学生合唱训练的范围,让合唱训练更精彩。
以教师选择《幽蓝的天空》这一曲目为例,为了促使学生参加到合唱训练中,教师要先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为学生播放这一首歌曲的内容,要让学生仔细聆听、欣赏,并且让学生仔细思考:“听完这一首歌有怎样的感受?这一首歌属于哪一种演唱形式呢?你们可以聆听出这一首歌曲中节拍、力度以及速度的变化吗?”由此,帮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音练习。教师可以挑选一部分重点歌词,让学生参与到合唱训练中,帮助学生大致了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为合唱训练做足准备。最后,教师要科学合理划分这一首曲目的层次,重点带着学生对难度较高的歌词进行合唱,引导学生在合唱中把控好速度,让合唱训练变得更具合理性。学生个性发展不一,学习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合唱训练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入手,合理为他们分配合唱内容,真正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提高合唱训练的有效性。在分配合唱内容时,还要配合激励性评价,挖掘出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学生能够真正发挥出自身合唱的优势,提高合唱水平。
要想提升合唱训练整体效果,教师要对合唱基础训练环节引起足够重视。学生在合唱训练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存在明显区别,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合唱训练的本质是将个人融入集体,共同完成合唱目标。由于学生演唱能力的不同,在合唱训练中教师又无法准确捕捉到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漏拍、错拍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发现,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合唱训练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高中音乐合唱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合唱基础训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基础训练活动,提高学生合唱的基础水平,让合唱训练变得更加有效。第一,合唱训练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合唱之前,为学生传授发音技巧。音乐教师在合唱训练中要传授给学生简单易上手的基本合唱技巧,包括掌握气息的技巧、控制声音的技巧、正确的呼吸技巧、真假声混合使用的技巧。当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后,再让学生进行发声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唱好高低音。第二,教师通过歌曲拓展形式,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程度,依靠多种训练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节奏,深刻记忆声乐知识,给予学生科学指导,让学生更深刻认识音乐曲调。
例如,教师在课堂选择《黄河大合唱》这一曲目展开合唱训练,在合唱训练开始前,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学生的发音、换气等,对学生个体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合唱与个人表演具有明显区别,合唱更加关注学生个体调节气息和运用气息,合唱过程中以均匀整齐的呼吸和发声作为重要基础。在合唱过程中,学生吸气时要让气息从鼻子进入,由口呼出,在呼气中要严格控制节奏,科学调整气息,腹部吸气时要控制好气息的流动。教师在合唱训练中,要帮助学生感受到曲目激昂振奋的情感,由小组合作练习逐渐过渡到班级合作练习,有效增强合唱基础训练的效果,促进学生合唱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