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指向深度学习的音乐教学策略探究——以高一《色彩斑斓的印象派》单元教学为例

作者:浙江省宁波外国语学校 张研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11-18   点击:

  摘要: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深度学习理念关注“自主建构的学习”。针对当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认知浅层、经验缺乏等问题,本文结合课例,阐述通过结构化学习内容、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等策略实现深度教学,进而推动高质量音乐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知识结构化;跨学科教学;任务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真实问题的解决为目标,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思想和追求。指向深度学习的音乐课堂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学科知识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相互转化。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依旧有很多教师停留在以作品内容为教学目标的理念中,即针对一首作品教一些零散、孤立的知识点,而在教学方式上,虽设计了大量丰富的体验活动,但学习的本质依旧是传递模仿,忽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导致很多学习处于浅层甚至虚假状态。那么,如何将深度学习的理念真正落实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实现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呢?本文结合人音版高一《色彩斑斓的印象派》单元教学为例,对比传统课堂现状,提出指向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结构化学习内容

  课标指出:66“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一内容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布鲁纳、施瓦布提出的学科结构化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论。所谓结构化,是指将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使之条理化、纲领化,做到纲举目张。根据结构化教学的思想,利用结构化知识作为教学主线实施教学,不仅能有效贯通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迁移所学,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实现深度学习。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基本的知识结构,音乐学科也不例外。印象派音乐风格独特,以朦胧的色彩、新颖的音响、丰富的和声,反映了一个时代变化。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从高中鉴赏教材中的单一作品《大海》出发,以零碎的音乐要素分析讲解为切入点展开设计,导致高中一年级学生始终无法有效形成对印象派音乐的结构性认知。

  笔者打破惯有的以单一作品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扩充并整合教学素材,以“印象派音乐风格特征”为大概念,将“音乐语汇如何营造神秘、朦胧的氛围”为基本问题串联整课,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体系(图1)。

图1:印象派音域风格特征的结构化认知

  仅仅通过一首作品,无法构建起关于印象派音乐特征的整体认知。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设置64‘音音乐语汇如何营造神秘、朦胧的氛围””这个基本问题,将学习活动指向学习核心,不仅体现了关于印象派音乐特征的深刻内涵,还将多个音乐作品统整起来为教学核心服务。

  二、跨学科的学习方式

  跨学科教学是指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木相互渗透、交叉的课堂活动。重新整合知识体系,目的是建构新型课堂,发展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跨学科教学已然成为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标在内容要求中也指出:66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下,联系相关艺术或其他相关学科,对接触到的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及选择。

  99由于印象派音乐风格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有较大区别,作品中所蕴含的无调性音阶、不协和音程等音乐知识相对晦涩难懂,如果仅仅从音乐自身角度出发展开学习,非常容易陷入对知识的一知半解中。由此,笔者利用跨学科教学的优势,在本课中融入学生已有的美术、数学、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经验,通过经验的关联迁移,实现学习的深度发生。

  (一)唤醒联觉,构建与美术学科的审美融合

  联觉,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从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其中“声-——色”联觉是最常见的联觉活动。钱钟书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音乐美术融合的手法皆被普遍采用;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也提出过“内在声音”的概念。在这种联觉作用下重构跨学科教学模式,将音乐、美术知识进行有效融合,更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感知能力,体现“以美育人”的功能。

  在课例中,学生通过欣赏印象派画作,唤起美术学习经验,思考““音乐要素与美术基本要素是如何对应的?”,然后将美术经验迁移到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编创中,从而感知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都与印象派绘画几乎一致。巧妙运用联觉化解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具多样化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知道音乐、美术学科之间存在可迁移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构建学科之间E 互为支撑的育人模式。

  (二)探究根源,找寻与数学学科的思维共性

  音乐和数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数学鼻祖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音乐的基础;爱因斯坦形象地称这个世界可以由乐谱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音乐中音的命名、排列、音程、时值、和声、结构等无一不可用数字来解释。由止此可见,音乐与数学的融合,能揭示自然和谐的统一原则,这也对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教师可以尝试找到音乐与数学之间的共通性,将两个学科之间的天然共性运用于学生的音乐学习中。

  在课例中,由于印象派音乐涉及“全音阶”调式等相关乐理知识,学生往往觉得陌生且难以理解。但探究音乐调式形成的根源后不难发现,可将其归结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于是,笔者尝试运用数学思维作为本课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艺术实践活动:①如何将一个八度的音程平均分成十二等份?②在形成与数学学科思维融合的基础上,学生尝试在iPad 模拟键盘上演奏全音阶,探索其朦胧、神秘的调式色彩,深入理解调式音阶在塑造音响上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跨学科案例片段中,数学思维成为了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中很好的支撑。

  (三)使用音乐软件,形成与信息技术的学科互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通过 iPad 等电子产品进行自主学习日趋普遍。笔者依据课标中的教学提示:“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围绕指定专题或自选专题搜集相关文字、乐谱、图片、音视频等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互动交流”展开教学设计。先将学生分成4—6人学习小组,运用iPad中的音乐软件进行键盘模拟演奏,探索印象派音乐的调式音阶构成,同时通过网络搜索自主完成印象派音乐相关资料的学习任务单,深入文化理解。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