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音乐主题教研
要知道,音乐的弥漫性本就可以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如果我们没有用好,甚至选择放弃,就形同于在学科育人上交了“白卷”。鉴于此,笔者以“音乐以何育人”为问题导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组织了一场“音乐党史主题课”的主题教研活动。
江西这片红土地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赣南苏区更是孕育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唱红歌也是数代赣鄱儿女表达爱党爱国情感较常见的方式。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红歌校园传承方式便成了亟待广大教师解决的新课题!通过“音乐党史主题课”主题教研,我们找到了两个解决育人问题的方案。其一是音乐、故事双线并行。笔者在主编的《心中有首家乡的歌》《井冈杜鹃红》等育人读本中,按照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领导的大事件的时间线索,将《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井冈山上太阳红》《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可爱的中国》《赣南游击词》等歌曲中蕴含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作为教学和表演的素材,通过一节节音乐课,辅以舞台剧表演、沉浸式音乐体验等活动,达成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育人目标。其二是课上课下协同育人。“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既然说教不是音乐育人的最佳方式,那么音乐育人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呢?通过课题研究,笔者发现除了要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外,更要用好课后服务的拓展时间,笔者将其称之为“学校‘一站式’育人模式”,即贯通“教—学—演”各环节,在课堂中重点解决感知、理解等问题,在课后重点实现“学以致用”,以缓解学生音乐学习时间不足的困境。以“音乐党史主题课”活动为例,如果仅靠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唱几首红歌、听几个红色故事来达成红色音乐教育的话,效果可能有限,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首歌曲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唱会、唱好,不仅因人而异,还要因曲而异,但如果在课后服务课程里配合舞台剧表演,通过师生共同创作剧本、选择配乐、制作道具最后到角色演绎,经过一系列体验与实践的过程,带给学生的触动就将是超乎预期的。
三、以公开课要“好看”还是“实用”为问题导向的主题教研
鲍姆加登认为“是否保持真、善、美的统一”是检验“诗意的求真方式”的标准,追求真实、有效一直是笔者教研的方向。只有直面常态课,才能发现真问题,想出真办法。比如,有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听一遍范唱就会了”,这里值得深究的问题是学生一遍就会的原因是歌曲朗朗上口?还是教师使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妙招?如果以上原因都不是,或许是执教者被表象迷惑了。只有当教师觉得学生聪明到不用教时,才会主动放下教师的“指挥棒”,这样省略过程和方法,过分看中教学结果的音乐课,已然成了参研教师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的“鸡肋”。
事实上,课堂教学本身不具备观赏性,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会顺风顺水、一蹴而就。有时候,课上的“反反复复”“走走停停”会被观者看作是“不顺畅”“不新颖”的表现。要知道,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耐心让其不断试错,对“走得慢”的学生来说何其宝贵,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可惜为了展示效果,执教者通常会使出浑身解数,各种绝活层出不穷,直到博得台下掌声、喝彩声方才作罢,反观那些接受教育的主体,却沦为了观众。为了走出怪圈,笔者组织了一场以“生动课堂”为主题的教研,以地市为单位组成临时教研组,每组指定一个课题,要求为教研活动提供一节展示课、一场教学沙龙和现场答疑。通过这次教研,全体教师达成了两方面的共识:一方面是做课要做“标配”而非“高定”。在公开课上炫技是音乐教师的常见行为,似乎不露点绝活这堂课就没了亮点。而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最影响教研效果的行为,尤其是比赛课,由于评委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评委仅凭授课者的专业技能就一判高下,殊不知这样的误判会让音乐教学走入误区。犹记得在一次省级教研上,周海宏教授看完展示课后直言:“这位老师的专业技能太好了,我是做不到!估计下面的老师也没几个做得到!”这句话看似是夸赞,实则指出了这种为某位教师“量身定做”的课,好看但不能推广,借鉴意义不大。周海宏教授的话引起了参研教师的共鸣,教研就是要用最好的教师去做最好用的课,让最多的人能用得上而非独享。另一方面是要重过程轻结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绝不是一句空话。为了让教学回归育人的原点,笔者提出教学流程的完整性不作为评分指标,目的就是引导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不要为了流程的完整而牺牲聆听和实践的时间。否则一节课下来,高音照样靠喊,识谱照样靠带,出门就不记得歌词了,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学生寸步难行。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努力营造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质疑、乐于交流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内驱力”(3),而这一切,都少不了时间。
马克思曾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发现问题是教研工作的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才是我们追寻的方向。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6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
(3)同注(2),第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