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音乐主题教研
摘要: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阶段、新任务、新问题和新挑战,教研工作在服务教育决策、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愈发凸显,也越发考验教研员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教育规律、抓住关键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在本文中,笔者以中国传统音乐怎么教、音乐以何育人、公开课要“好看”还是“实用”三个问题为切入点,探索主题教研的价值和思路。
关键词:问题导向;主题教研;案例;音乐教学
教研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音乐教育的发展少不了音乐教研的保驾护航。随着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深入,艺术教育迎来新变革,人们对音乐教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帮助音乐教师更好地解决艺术教育变革带来的新问题就成为音乐教研工作的当务之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极难愁盼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发了笔者对教研工作的重新审视:我们因何而研?为谁而研?研有何用?经过理论学习后,笔者领悟到问题是行动的方向,是解锁的钥匙,更是创新的动力源。
我们的日常教研形式多样,但要问到哪种教研最有效,答案肯定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主题教研。因为这类教研的主题是经过调查研究,反映的是一线教师的声音,也是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的具有时代性、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下面,笔者以三个主题教研案例为例展开阐释。
一、以“中国传统音乐怎么教”为问题导向的主题教研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2020年修订版《高中音乐课标》)中指出:“将文化理解作为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音乐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1)。然而,2020年修订版《高中音乐课标》自落地起就伴随了不少新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材中大多数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难以引发共情,易出现“教师觉得好听,但是学生没有感觉”的情况。这不仅仅是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态度问题,更是关乎文化自信、身份认同及美育课程育人目标的大问题。入选教材的作品都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的经典佳作,但好的作品未必都受学生欢迎,这就是症结所在,“怎么教”就成了教师“极难愁盼”的焦点问题。以民乐为例,根据笔者多年来的高中执教经验,学生不喜欢民乐通常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民乐作品大多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接触较少,甚至有些学生未曾听过,缺乏相应音乐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共鸣点;二是一些教师对民乐不了解、不会教,常以西方审美为标准来教授民乐作品,结果只能是“力不从心”。若再加上课堂播放视频的音响劣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育理念过时等,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感遭受“多重打击”,音乐的审美感受必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想要跳出“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的困境,就得从“中国传统音乐怎么教”问题出发,通过主题教研的方式,集中全省“优势兵力”攻坚克难。为此,笔者选择了“以赛促研”的方式,确定了三个常态课上最容易被“跳过”的课题,即《广陵散》《锦鸡出山》《娱乐升平》,采用同课异构择优展示。经分析,这三首作品处在许多音乐教师的专业盲区,可发挥的空间较小,可借鉴的优秀课例也少。同时,这三首作品既有蕴含文人气节、传统审美的古琴扛鼎之作,也有少数民族的打击乐合奏,更有地域特色鲜明的广东音乐,都属于难教、难唱、难记的“小众作品”。这样的设定会直接导致教师执教难度倍增、研讨氛围“拉满”,也借由赛前备课这个契机促成了市县校三级的教研联动。
通过主题教研,许多教师对“民乐怎么教”产生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首先,教师对自己不擅长的作品有了抓手。以古琴曲《广陵散》为例,教师学会了先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弄清楚是什么问题导致他们学不会。之后,再从教师“教”的角度分析该怎么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现场案例看出,学生对古琴曲的“槽点”大多为乐曲太长听不下去,而教师的短板大多是不会弹奏古琴。倘若教师一味揪着自己的“短”而忽视学生问题中的“长”,必然会陷进“泥坑”而不能自拔!智慧的教师会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借势发力。比如,以学生觉得乐曲太长为问题导向,抛出“有谁了解泡茶和煮茶的不同之处吗”等问题,从中国的茶文化顺势导入。中式审美讲究的是一个“品”字,“一口”不是品,因为少了时间的沉淀与回味,只有“三口”才能享受到“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回甘。在这个“快时代”,学生听惯了快节奏的音乐,慢下来反而不适应,故此,我们要营造出“慢”的情境,从放慢生活节奏到放慢音乐节奏,让学生不经意地“尝”到传统音乐的“美味”,再让学生不自觉地悟到传统音乐的“美好”,期间还要尽量避免让学生在“狂拽炫炸”外放的音乐风格和“轻拢慢捻”内敛的音乐风格中做选择、比较。教师要正视学生听觉习惯和音乐经验不足的现状,给予他们充分的耐心。其次,教师对学生不喜欢的作品有了切入点。以土家族打溜子为例,有些学生会觉得这类音乐“很土”“很嘈杂”。此时,教师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至纯至真至善的美,比如超市里的果蔬,往往最贵的不是人工干预的大棚产品,而是自然生长成熟的有机产品。同样,学生不喜欢民乐,并不是因为作品不好,而是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他们缺少对“好”的分辨能力,教师越是回避这种“土”,就越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倒不如从它的“接地气”切入,深入剖析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运用最直观、最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体验方式,从音响接近生活的原型,从再造的艺术形象中逐步发现“弦外之音”“意有所指”,进而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朴素的价值观。
二、以“音乐以何育人?”为问题导向的主题教研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2)作为具有独特育人优势的美育课程,如何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一线教师的现实问题。当下,音乐课堂最常见的育人方式是在课堂结语中以“讲道理”的形式进行情感升华,但这种形式较难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育人层次,即便是勉强达到了,打动学生的也不是音乐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