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背景下音乐课堂的几点思考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后出台的第二个国家层面的美育文件。在《意见》这个重磅文件中明确规定新时代学校美育要做什么、如何做和为什么做,学校美育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塑人和以美养人,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贯彻进行美育教育培养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一、“美育进中考”背景
近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意见》这个文件第一次清晰界定了学校美育在整个教育乃至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总目标、时间表和任务图:到2022年,即通过两年的努力,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体育、美育体系。
美育教育从古至今都是教育的重心,在古代美育的发展从周公的“制礼作乐”到孔子《论语》中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有孔子六艺中的“乐”,其本质上都是美育教育。在近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重点提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意见》的颁布,可以说是把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学校美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决心。
二、“美育进中考”前后的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回顾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发现在学校课程设置中音乐课是较为普及的课程,但是依旧有绝大部分同学对于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一无所获,少数同学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在校外培训班学习的,对于出现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虽然之前一直有对美育进行改革,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做出调整与响应,但一直未落实到学生身上。伴随着《意见》的出台和“双减”政策的落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开展美育教育重视音乐教学。就以小学音乐课堂为例,从以前的小学音乐课是每班一周一节发展到现在的每班一周两节,从在固定教室上课发展到在专门的音乐教室上课,再到每个小学都有自己的音乐社团。例如:合唱团、民乐团和西洋乐团等供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小学音乐课堂的这些变化足以证明国家对美育教育的改革绝不仅是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正在逐步落地到位。
在《意见》开篇提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从理论上阐述了美育和道德的关系、美育在精神世界的重要地位。学校美育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创造创新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见》的出台充分肯定学校美育在学生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更是赋予了学校在新时代的独特历史使命。
目前,在初中教学中,音乐课往往被当作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因为当前初中生面临巨大的中考压力,学生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进行文化课程学习。初中教学是注重考试型的教育,音乐课程在以前并不是中考需要考查的科目,部分学校对音乐课并不重视,于是音乐课程就逐渐变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学科,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也对音乐课程持漠视态度,因此音乐素养的培养成了一个难题,学生很难在现有音乐课中学习到应具备的音乐素养。当下在初中已经开展音乐课程学习,但是真正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学校少之又少。由此可见,目前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太合理、不太科学的情况。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稍不注意就会走向岔路,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在这一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小学音乐课堂的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出中考加入音乐考试的目的绝不是为学生和家长添加负担。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共有九年的音乐课程学习,学生可以选择各式各样的音乐技能并加以练习,在中考时掌握自己所选择的音乐技能并加以展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一门乐器或者会演唱歌曲,传授音乐技能与音乐知识并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贯穿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和鉴别美。“美育进中考”这一举措会逐步扭转音乐学科在学校教育被边缘化的现状,会逐渐和语数英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使美育真正能够发挥出强大的驱动力,以达到新时代育人促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