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初中音乐单元学历案设计——以《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为例

作者:嵊州市剡城中学教育集团 姚清心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2-25   点击:

  四、评价设计—制订评价指标,选择评价形式

  确定好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后,如何围绕单元目标确定具有指导性的评价任务、如何制订任务的评价指标、采用何种评价方式等就成为一系列的关键问题。这需要我们在确定评价任务和指标时,既要与教学目标一致,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起指导性作用。应围绕单元核心素养目标和课时目标,前置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持续性评价,包括评价要素、形式、维度和指标等,让学生随时可以对照标准进行评价,充分参与评价活动,始终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评价过程的人文性和进阶性、评价方法的多元化等都是增强学生自信、发展学生素养的有效助推剂。例如,在学生评价量规中我们可分为一级、二级指标,以及自评、他评等级,从合作情况、创新探究、课堂表现、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予以考量。评价时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内驱力、参与态度及积极程度的激发,突出实践过程,形成特长发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情况,让学生通过量化表充分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体现核心素养具身性特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见图4)

图4 单元学习评价表

  五、过程设计—制订学习任务,设计教学环节

  学历案最大的特点是“历”,也就是突出学生“怎么学”的经历,即透过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助学”走向真正“学会”。过程设计要与目标设计、评价设计一致,让每一名学生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指标,进而使师生一起以课堂主人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去积极主动地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指向的核心素养的转变。比如,在《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的教学环节中,笔者设置了四个学习任务单,它们彼此间有交叉也有融合,其目标分别指向2022年版《艺术课标》的四个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即从审美感知到审美体验、审美表达直至审美升华的层层递进,从知识、情感、思维、素养四个维度(也就是学习系统、情感体验、思维体系、素养指向)来进行考量。

  (一)学习任务单一:“境”引体验—预习引导,情境激趣

  首先布置预习任务,采用先学后教(导)的教学顺序。教学前,引导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形式提前收集资料(如室内乐、钢琴五重奏、浪漫主义等相关知识),完成相应的预习任务,同时在前一节艺术歌曲《鳟鱼》教学的基础上,将“鳟鱼”主题乐谱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己试试能通过怎样的变化来改变乐曲情绪?以简单的“你能试试吗?”这样的学习任务来引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在自学及后期课堂展示中为学生学会学习及后面的“怎么学”奠定基础。其次,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采用小任务驱动。通过观看视频、欣赏音画,让学生为画面配乐的方式,使情境探究目的更加明确,同时结合检查“你能试试吗?”的任务实践,初步了解学生的创作思维情况。再明确本课时“鳟鱼”主题音乐,获得对乐曲基本形象的初步感知,结合课前收集的知识和上节课所学情况,来了解学生对作品风格、情绪、体裁、类别等特点的掌握程度。

  (二)学习任务单二:“问”激体验—听问探究,分步渐进

  1.以听觉为中心的联觉启动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因此,在前面建立初步印象的基础上,以听觉为中心,通过“听、问、辨、唱”达到“听觉—知觉—视觉—感觉”多感官参与式学习,会加深对作品的体验感。了解全曲是围绕音乐主题和主题的五次变奏展开;大致辨别乐曲的主题、音色、乐器、色彩和五次变奏中的主题变化;了解乐曲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音乐要素;感受和体验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结合评价任务,观察学生辨别和分析应用的能力,真正做到“情”和“知”同步推进。同时,结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电子音乐《拉库卡拉查》中的主题和五次变奏进行简单的横向对比,构成综合、联系、进阶和对比、分析、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思维学习链。

  2.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学习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类学,问题可以分为记忆类、理解性、运用性、分析类、评估类、创造类等,其中记忆类、理解性、运用性问题被称为低阶问题,而运用性、分析类、评估类、创造类问题被称为高阶问题。课堂上应多设计高阶问题,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探究学习,如设置对同类问题进行整合架构的结构化问题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进阶性问题。通过问题驱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设问进行有目的的聆听,潜在地教授学生聆听的方法。同时,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单,在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

  (三)学习任务单三:“参”悟体验—参与实践,编创表现

  “参”悟体验的首要条件就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本阶段的学习任务是以体验、表现、合作、创造为载体,让学生将各种音乐要素分解于其中,通过形象、具化来展现和编创音乐,在教学过程中以自我体验和感悟来获得成长发展,从而理解作品内涵,在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的同时,促使其创造、实践、表现、探究、审美能力的全面提高。

  1.表现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迁移和运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内涵。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持久力和注意力,时间一长容易产生疲劳感,此时可以巧用“迁移”定律,通过同桌、小组之间的协作,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集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基础,以共同参与为目的,将听到的音乐用图谱、绘画、律动、演奏(合奏)等形式表现出来。

  比如欣赏作品变奏一时,以小组协作律动来表现清澈的大海,以手势及图形谱来表现情绪的跳跃性,更好地一起感受音乐要素给乐曲带来的变化(钢琴演奏,高八度呈现,节奏略变,旋律加花,表现小鳟鱼欢快嬉戏、悠然自得);欣赏作品变奏四时,以动作、声音、律动来表现紧张不安的情绪(由D大调转d小调,旋律、和声、节奏上的较大变化,强力度表现,联想到渔夫搅浑河水,小鳟鱼遭到不幸的场景)……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迁移和运用意识的形成,达成是否积极主动、是否能与他人合作、是否能表现表演等激励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表现与合作能力的同时,也避免学习方式的单调与枯燥,加深学生对作品音乐形象的感知体验与理解,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