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艺考生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中国音乐学院 李慕晴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3-11-17   点击:

  摘要:近年来,音乐类艺考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其中报考声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两大热门专业的考生就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考生对于声乐教师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他们希望考前通过专业的声乐训练能够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目前,大部分艺考生声乐基础薄弱,时间紧却任务重,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笔者高考艺考生教学的实践经历将考生的各种问题总结为了两类:考生机能训练的问题和考生歌唱意识和学习心理的问题,并对这两类问题展开了详细叙述,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中艺考生;声乐教学;问题;对策;

  近年来虽然音乐类艺考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录取的名额却十分有限,各大院校对于考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无疑加大了艺考的竞争力度。笔者经过艺考和本科阶段的声乐学习,深刻地感受到了学习声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大量理论知识和练习来积累的、十分艰难的过程。

  一、艺考生机能训练的问题及对策

  (一)呼吸

  呼吸既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的基础,呼吸对于发声的正确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认为气息是歌唱的基础,江涵的《论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中强调“气催声发,声靠气传,无气不发声,发声必用气。”这足以说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国内外各位歌唱家以及声乐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学习声乐如果没有学会正确的呼吸,那就永远只能是门外之徒。

  在高考艺考生教学中,呼吸是一个难点,多数初学声乐的学生在歌唱时既不知道气从哪里来,又不知道气该吸到哪里,并不能运用气息来唱歌,出现了唱起歌来用嗓子“叫唱”的问题,我们通常管这样发出的声音叫“白声”,这样的发声方式很容易引起声带小结,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声带息肉的后果。我们在歌唱时要保持吸气状态,横膈膜在吸气时要保持下沉,逐渐放松,有意识地控制气息将其慢慢地吐出,做到有控制地呼吸,歌唱中不能随意换气,通常要在唱完一个完整乐句后才能换气。想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就必须进行长期的练习,锻炼横膈肌的控制力。训练时笔者会让考生把两只手分别放在小腹和腰部练习“狗喘气”,感受小腹和腰部横膈膜的扩展与收缩,这就是呼吸的最直观感受。笔者还发现,有的考生歌唱前明明吸好了气准备发声,但却在声还未发出时,气就全部漏掉了,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控制气息,不会控制自己的横膈肌。笔者建议有这种问题的考生在歌唱时要将自己吸气的动作想象成“闻花香”,自然地吸入后保持吸气状态,横膈膜在吸气时要保持下沉,逐渐放松,有意识地控制气息慢慢地吐出,在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后,考生必须通过长期练习来锻炼膈肌的控制力。

  (二)发声

  谈到发声就必须要说到起音。有些考生会在起音时用过多气息冲击声带,这样不仅会损伤声带,还没有形成共鸣;有些考生起音时声带过于松垮,不积极闭合,会出现声带漏气的现象,音色不明朗;有些考生起音时压喉咙,声音笨重,没有可听性。笔者认为这些都是由于考生无法控制好声带周围肌肉和发声腔体同时合作导致的。我们应该从理论上纠正考生,让他们明白要做到正确的发声必须起音轻、发声自然、气息柔和。笔者发现,教学中解决发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考生积极地以气带声,并保持打哈欠的状态歌唱,这样才能充分打开喉咙与腔体,稳定喉头,让声带自然闭合。

  (三)共鸣

  人体的共鸣腔有胸腔、咽腔、口腔和鼻腔,总体来说分为上部共鸣和下部共鸣,根据共鸣的特点与音区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共鸣: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就是发高音时用得最多的共鸣,其需要用鼻腔共鸣来使歌唱者头部产生振动感;口腔共鸣是在歌唱时依赖于口腔产生的共鸣,这是学生唱“中声区”时用得最多的共鸣;胸腔共鸣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的共鸣,其主要依赖于胸腔产生共鸣,是学生唱低声区时用得最多的共鸣。歌唱时不能将这三种共鸣分离开来单独使用,而要让这三种共鸣连成一个整体,并根据三个声区采用不同的比例。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居多,其他共鸣为辅;唱中音时,以口腔共鸣为主,头腔和胸腔共鸣为辅;唱低音时,以胸腔共鸣为主,口腔和头腔共鸣为辅。歌唱时要将三个声区的声音灵活地运用,并在声区转换时做到没有痕迹,要让声区统一起来,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既明亮又结实且饱满,极具穿透力。

  有些初学的考生既不知道什么是共鸣,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产生共鸣。还有些考生虽然知道共鸣的概念,却错误地认为共鸣是人为用声带的不规则振动做出来的。出现这两种问题的本质在于考生错误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强调共鸣的概念,人人都有共鸣,只是强弱差别而已。要让考生知道共鸣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声音搭上气息,由声带自然在发声腔体里振动产生的,且共鸣会随着学生练习时间的延长而越来越丰富。而要考生学会共鸣,笔者会让其多练习哼鸣,在歌唱时想着哼鸣的位置,吸气时打开喉咙,将气息贴着喉咙口往下顺,同时保持哼鸣状态去演唱,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共鸣。

  (四)咬字吐字

  咬字和吐字在歌唱艺术中极其重要,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对于咬字和吐字的要求极高,演唱者必须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掌握中国的语言规律。一个汉字是由声、韵、调三个因素合成的,声即声母,韵即韵母,调即阴阳上去的高低升降。汉字是经过唇、牙、舌、齿、喉五个发声器官来清晰呈现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考生咬字不清是因为他们在演唱时没有把每个字的字头咬好,也没有把母音唱饱满,且没有归韵。笔者会让此类考生多做“ba”这种具有爆破性的辅音的跳音练习来达到快速清晰咬准字头的目的,然后带着哼鸣的状态朗诵歌词,把母音咬圆润;还有一些考生咬字咬得过于死,破坏了腔体。笔者会让这种考生哼鸣并把咬字想象成串珠子,咬字时将下一个字的母音套在上一个字的母音上,保持统一的位置,把歌词连成一条线。有些考生在吐字时气声分离,导致声跌字落、吐字不清;笔者会提醒这些考生在演唱歌曲时要从意识上注意吐字的轻重,每个字都要搭上气息。像朗诵一样字正腔圆,正确的呼吸是吐字的基础。

  二、考生歌唱意识和学习心理的问题及对策

  (一)声音审美僵化

  世界顶尖女高音歌唱家弗莱明女士被誉为“拥有世上最美妙的女高音声线”,她在演唱一首作品时会要求自己音色统一,同时她也会根据不同的作品来调整自己的音色。的确,很多声乐大师都强调声音的审美,这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笔者发现大部分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罪魁祸首就在于审美过于僵化。他们认为美声唱法就是宏大的音效,一些考生甚至为了模仿外国歌唱家的音色,人为地让声带在极不自然的状态下振动发声,甚至用舌根音营造出一种美声的空间感,考生自以为这样发出的声音音量很大、很好听,但是外界听到的却是不实且没有穿透力的声音。还有一些学习民族声乐的考生觉得民族唱法听觉上去声音尖细明亮,就会不自觉地用捏、挤、卡的方式歌唱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