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思考
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均是音乐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各有其优劣所在。课堂音乐教学易于组织,配套成熟,音乐教师实施经验丰富,但对于学生音乐活动的实施与体验由于教学时间与场地原因,效果会打一定折扣。课外音乐活动可以说是课堂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能够给予教师与学生更多的教学空间与时间,从而使音乐教学取得更佳的效果。
三、有效设计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
1.欣赏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形成
三大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不是独立、分割的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过程。如音乐鉴赏模块以听赏为主,侧重于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仍会通过演唱、律动、演奏等音乐表现方式感受体验音乐,从而获得艺术表现素养的培育。而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等主要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课程,虽侧重艺术表现素养的培育,但也需要注重对歌曲或乐曲的审美感知以及文化理解。此外,“音乐乐审美活动在听觉体验和艺术表现中进行………高中阶段的艺术表现重在通过艺术表演实践和创造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沟通能力……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新课标中的关于三大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和表述也很好地诠释了三大素养之间的渗透、融合关系。
2.教师有效、有限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科核心素养是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而提出来的核心词、关键点。这一观点的提出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的全过程。它是对以往素质教育、三维目标突破性的发展,其最主要的转变是体现在对“人”的终极关怀上。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被关注、被理解的对象。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中,教与学关系的转变是教师们最应关注的点。正如学者罗祖兵所言:“现在需要实现的是教学‘大转型’,即由教师的教引导学生的学转向教师的教辅导学生的学,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由肤浅型教学转向深度教学。”由此可见,教学的“大转型”反对教师的过度引导,提倡学生的自主的学习活动;反对教师的直接教导,提倡学生的直接参与。设想,当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通感,用心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就能够从以往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对音乐形成一种“真空理解”转变为自己的独特听觉体验。这里所谓的“真空理解”是指学生没有聆听音乐或者只是“假性聆听”,没有真正深入到音乐的底层去感知它的魅力,而是在聆听之前就被教师过度的言语引导限定了听觉的体验。因此,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摒弃以往的顾虑,“放手”展开教学。不仅要“放手”,而且要从理念上先认识到教学关系转变的重要性,做到有分寸、有计划的“放手”。
3.教学与考评相结合,督促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课程的主体,它必然也必须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场域。”此外,“核心素养的评价也是当前核心素养落实的关键性问题。”教学与考评均是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教学是考评的重要参照对象,而考评又是教学的监督与反馈。因此,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将核心素养这一套理论框架、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具体的教学与评价之中去。
以“核心素养”冠领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其科学的架构与先进的理念又为课堂教学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音乐课堂教学更应乘改革之春风,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彰显音乐学科育人价值,书写以美育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