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高中音乐论文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音乐审美自我确证的四个层面

作者: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 李君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4-01   点击:

  摘要:高中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确证是指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从知觉注意、情感交融、理性思考、创造力等四个方面进行音乐体验,从而获得与作者创作意图相符合的审美确定或认可,其实质是音乐审美判断力得到正确的确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自我确认其实包括了作者的情感表达——音乐作品的自我确证,学生审美体验的自我确认,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自我确证。本文仅研究高中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自我确证。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程标准;音乐审美;自我确证;核心素养

  自我确证是审美的必要条件之一,音乐审美自我确证是指审美主体从音乐中以类似直觉的方式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与实现程度和学生的自我确证能力相关,只有其不断提高才能得以逐渐实现。因此,提高高中学生音乐审美自我确证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师首先要研究的问题。

  一、音乐审美自我确证的提出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音乐审美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对同一首作品的审美能力相差较大;对于作品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分辨不出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没有及时让学生的审美在官能、情感、理智和创造力等方面得到及时的自我确认,导致学生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本文拟从音乐鉴赏过程中自我确证的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并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的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自我确证研究综述

  截至2023年8月15日,笔者以“自我确证”一词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上搜索到相关学术论文共1666篇,其中关于“美与自我确证”主题的论文有452篇。其中,张黔的《审美中的自我确证》从简单直观式自我确定、对情爱能力的自我确定、对生活经验的自我确定、对创造能力的自我确证、对超越性自我的确定五个层次,对审美中的自我确定进行了阐述;周慧结合张黔的《艺术美学导论》一书,简要分析了自我确证在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中的差异;敖明丽的《自我确证——从人的实践角度谈美》阐述美不仅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更来源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确证。除此之外,并未发现对于高中音乐鉴赏课中学生自我确证的研究。本研究通过高中学生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自我确证四个层面的分析,实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所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进而实现发展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自我确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自我意识的物种存在”(1),在谈到共产主义实现的时候,他强调:“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美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了自己是美的存在物。”从这些话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确证更多地存在于“美”在人的自我意识中的确定。

  另外,音乐鉴赏是一种审美过程,与音乐欣赏不同的是,音乐鉴赏是在音乐欣赏基础之上的对于音乐审美思维的升华。崔学荣认为,音乐审美的四个层次即“观”“品”“悟”“融”(2),之后表现出四次递进,最后形成审美境界的四层次“物境”“情境”“意境”“妙境”。(3)在高中音乐鉴赏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必须先让学生产生自我意识,之后再上升为理性层次的确认,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审美,否则,音乐审美将只是一种形式或是一种口号。学生在音乐鉴赏课上将音乐审美的四个层面自我确认了,音乐中表现出来的美对于他们来说才是美的,才能成为判断学生是否真正得到审美的依据。

  二、高中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自我确证的四个层面

  高中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确证,是指学生从知觉注意、情感交融、理性思考、创造力等四个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从而获得与作者创作意图相符合的审美确定或认可,其实质是音乐审美判断力得到了正确的确认。音乐鉴赏过程中的自我确证其实包括了作者的情感表达——音乐作品的自我确证,学生审美体验的自我确证,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自我确证,等等。本文仅围绕高中音乐鉴赏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自我确证进行研究。

  (一)音乐直觉层面的初步自我确证——官能欣赏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识水平、生活经历、认知结构等方面,决定了面向他们的课程类型必定是建立在一定知识、思维、内涵层面上的。对于学生来说,从刚刚接触陌生音乐作品的一刹那,他们就会通过已有的知识判断这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美:“优美”“壮美”“崇高美”“喜剧美”“悲剧美”“欢乐美”。(4)当然,这些作品必须具备美的特质,只有从音乐本身体现、升华出音乐所特有的内在审美价值的才是美的音乐,才能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本文所指的音乐就是这些被检验过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

  音乐教师首先要在课前备课中将一首或几首审美范畴内的作品放入一节课的导入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呈现,确保学生的初步自我确证是基本准确的。如果一首作品让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他们的初步自我确证没有得到确证,便容易对自己的审美产生怀疑,若这种怀疑持续时间较长的话,学生就会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比如在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广东音乐”一课时,基于北方学生对南方音乐不够熟悉这一现实情况,教师可以先将歌曲《彩云追月》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歌词中较为直观地了解并感受这首歌曲的美,然后将纯音乐版的《彩云追月》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很快地确证这首作品的美。之后再当《娱乐升平》《雨打芭蕉》等作品出现时,学生就能很快地凭直觉确证出这是一首广东音乐作品,并从中体验广东音乐的美,实现音乐鉴赏的初步自我确证。

  (二)音乐表达层面的二次自我确证——情感共鸣

  “音乐不仅仅表现创作者的情感,它更应该作为一种情感召唤,激发和唤起音乐表演者、欣赏者等接受者的内心情感与之共鸣。”(5)一部音乐作品可以从不同方面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作曲家基于某种情感的驱动,用音乐进行情感倾诉;欣赏者也可以从倾听音乐发展为发现内心情感。作曲家的音乐表达与欣赏者对音乐的理解是人类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它能激起人内心世界千变万化的心理之流,表现人的生命中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黑格尔指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李斯特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被一切人理解。”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