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
(二)将思政融入培育目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核心价值是培养政治过硬、有责任、有担当、师德高尚、教研能力出色的优秀人才。按此要求,笔者构建了该专业核心价值体系的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以及27个观测点。
一级指标4个方面主要涉及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素养:“师德师风”是基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即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人师表,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沟通合作”是基于发展理念,即具备协同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音乐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素质”是基于教师教育行业的岗位要求,即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专业技能,以及跨学科知识,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终身学习”是基于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即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与职业发展规划,具备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学习能力。8个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成为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实践课挖掘思政元素的主攻方向和根本遵循。27个观测点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见习、艺术实践等重要环节,渗透到课程考核、实习鉴定、班级音乐会和毕业音乐会等考核方式之中,融入入学仪式、主题班会、党团活动和演出活动之中。(见表1)
表1 高师音乐学专业核心价值体系
(三)注重各类课程的协同性,发挥专业特色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为六大模块:通识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平台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各个课程群教学有机融合,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及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统一。
高师学生未来的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教学能力、人文素养与通识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密不可分;其专业技能、教研素质、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与高师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实习见习、艺术观摩、田野采风、班级音乐会、毕业音乐会等教学环节密不可分。因而,课程思政需注重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协同性。具体而言,高师音乐学的课程思政培育内容涉及思想觉悟、职业素养、文艺素养、艺术传承、专业理论、音乐技能、教学技能、创新思维等方面,形成显性与隐性交织的网状样态。只有将各门课程内容与思政多向关联、多元融通,才能构建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育人模式。(见图1)
图1 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如图1所示,高师音乐学专业培育内容具有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之分。但总的来看,其内容相辅相成,课程思政的重心在于发挥不同类型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即强化显性思政的导向和引领作用,细化隐性思政的目标和要求,使二者同向同行、相得益彰。
(四)形成持续改进的思政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师音乐学专业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因而,课程思政的成效也是检验该专业育人质量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与专业建设融通发展。只有不断优化思政评价体系,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才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这要求坚持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有机结合。”(4)
高师音乐学的课程思政评价应以达成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从党政建设、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实践反馈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与考量。以教师为例,其自身考核侧重于能否根据自身学科制订具体的课程思政目标,从不同维度开展自评和他评。而对于学生的考核则采取以能力为主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参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过程表现、互动反馈等情况进行评价,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并视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思政方案。同时,可以通过思政微课大赛、暑期实践活动、艺术创作大赛等思政赛事及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学生思政及专业知识内化吸收情况。此外,也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过程与结果评价,以及师生互评。
三、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的工作难度大,要实现全体教师、全课程、全课堂、全方位育人目标,仅仅依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尤其要在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上“做文章”。
(一)教师引领:提升思政素养,推进团队建设
推进课程思政需要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绝非只是思政理论课唱“独角戏”,需要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频共振。(5)实施课程思政,体现育人的价值导向,需要每一位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落实。可见,提升高师音乐学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是加快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
首先,专业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提高育德的责任担当,让“立德树人”成为每位教师的岗位责任,这是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其次,增强专业教师思政内容融合与课程设计的能力,创新育人方式方法。每一门专业课程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进一步挖掘整合。例如,“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课程目标和内容皆具有显性的思政内容。该课程较全面地阐释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社会功能及审美价值,使学生系统地认识我国传统音乐的多种体裁类型,进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在课程设计上不仅要突出传统音乐的赏析,更要让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的当代价值。相对而言,“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课程则需要任课教师用心发现授课内容的思政突破点。比如,通过中西方音乐比较,引导学生了解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风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深刻理解中国音乐的独特韵味。一方面注意发挥经典音乐和优秀作品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浸润作用,做到以情感人;另一方面注意发掘背景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探寻其内涵和价值,做到以文化人。
总之,如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艺术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等要素融入高师音乐学专业教学之中,需要教师潜心挖掘、认真设计,实现思政理论与日常教学之间的有机融合。同时,树立专业教师的榜样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团队建设,定期举行教学改革研讨,共同谋划和完善思政育人体系,将艺术传承、育人无痕的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全员教师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艺术实践之中,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角色”,形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