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李晶 肖含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3-06   点击:

  (二)课程规划:立足三位一体,重抓专业课程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和改革实践的各个环节,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政教育体系,因此要对各类课程的协同性进行规划,用足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主战场。(6)其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当前需要突破之处,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扭转专业课教学重智轻德的现象,突出专业特色的育人功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融合德育因素,加强特色课程建设,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优势。

  第一,把德育的核心内容分解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充分体现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7)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各科教师可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时代感强、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思政教育素材,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为经典案例,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例如在音乐史与作品鉴赏类课程中,教师可从史学角度讲授作品的来龙去脉,从赏析角度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作曲类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强化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养成。需要注意的是,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内容的前提是要保证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因此,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把握好施教的力度,避免标签式的生硬说教,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在知识、情感和行为上的认同。

  第二,相较其他专业,高师音乐学专业更为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课程体系主要由理论课程与艺术实践两部分组成,具有实践性、表现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所以抓住艺术实践平台,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育艺术实践活动,如红歌专场文艺演出、思政汇报音乐会等,充分挖掘音乐与舞蹈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专业提升的同时得到思想熏陶。此外,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艺术团巡演等方式,弘扬、宣传地方民间音乐、戏曲音乐,促进地域特色文化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功能,使高师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承载力。

  第三,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建立特色鲜明的示范课程。“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8)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积极开设传统特色性课程是时代所趋。以浙江师范大学开设的婺剧表演艺术、浙江传统音乐等课程为例,其有效利用婺剧研究院、施光南音乐研究中心、江南文化中心等平台,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访谈探究等方法,形成实地教学与理论研究的融合。同时,鼓励师生挖掘浙江红色音乐文化,对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音乐作品、施光南音乐文化、宋韵等主题进行系列研究,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和活动育人的协同效力。由此以点带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覆盖,形成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三)技术赋能:用好媒体技术,扩大美育影响

  在育人方式的改革上,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赋能思政工作。依托各类智能设备搭建网络校园智慧服务平台,实现高师音乐学专业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技能竞赛、成果管理智能化,为新时代服务育人提供新思路。

  首先,建设思政优质教学资源库,充分挖掘区域优质育人资源。高师音乐学专业是一个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音视图文制作、现场音乐会直播、载体传播等活动的实施,这些都是优质的思政资源库,其中蕴含的育人空间和隐藏的思政元素应得到足够重视。其次,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建设,鼓励师生申报各类项目。录制思政教学内容的视频,不断建设、凝练特色课程,重点围绕课内课外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化和案例教学多样化这“三化”开展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具有推广性的示范课程。最后,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邀请知名学者、表演艺术家、一线优秀教师等为学生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用活新媒体、新技术,建设课程思政类公众号,做好宣传工作。

  (四)实践提升:创新实践平台,突出互动共享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辅相成,创新实践形式,扩展实践平台,让师生在亲身实践、参与中厚植家国情怀。多年来,浙江师范大学探索多样化实践平台,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组织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活动,每年有众多师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极大地提高了思政教育实效性。

  其一,专业课程设置中强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渗透。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有多门课程可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的实践实训活动,如课内实操、表演活动、艺术观摩、田野采风、学科竞赛等,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实践的能力。其二,建立专业实习实践育人基地、教师发展学校47个,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其三,通过国培、省培、浙派名师等职后培训活动,为职前、职后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建立以音乐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研发展共同体。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和中小学音乐名师围绕师范技能、教师基本素养、中学课堂教学等内容举办讲座,培养教师职业基本功。在各门课程中全面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与师德养成教育的内容,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持续推出优秀教师、知名校友、榜样学生的先进事迹,讲好师德故事,实现榜样引路,为师范生夯实专业素养、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参照性路径,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这为我们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坚定了信心,从而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效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人人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保障,主动应对多元开放社会环境的挑战,探索拓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

  注释

  (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刘彤《传媒类“专业思政”建设的三个突破口》,《传媒》2020年第24期。

  (4)郭绍均《统筹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及路径探究》,《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7期。

  (5)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期。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