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路径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李晶 肖含梅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3-06   点击:

  摘要:尽管高师音乐学专业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如何进一步巩固成果,将意识形态教育贯穿整个专业领域,培养出一批师德高尚、教研能力出色的优秀人才,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根据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优势,本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导向,提出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思路,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党建、行政、教研三方合力的工作机制,实现专业与思政语境的融通;注重不同类型课程的关联与深度融合,运用教育技术新手段,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创新拓展实践课程、活动和基地的育人功能,形成思政聚能效应,从而构建全链条式育人格局。

  关键词:高师;音乐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核心价值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1)。可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从“以课程为基”逐步迈向教育的各个环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开启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格局。《纲要》强调,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体而言,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仅仅依靠某一门课程的思政改革实现立德树人具体要求远远不够,因此课程思政的提出具有一定必然性。课程思政是高师思政系统化、纵深化和拓展化的具体发展,需要从育人主体、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全链条式育人格局。

  《纲要》进一步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应“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2)。这也为推进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改革指明了方向。现阶段关于音乐学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门课程上,如郝文捷的《“课程思政”背景下欧洲音乐史课程的教改探索》,吴远华的《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证研究—以“近现代音乐家王光祈”一课教学设计为例》,陈美静的《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为例》,李爽霞、陈梦琳的《红色音乐融入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路径选择》,宋歌、唐博超、符小娟的《“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探索》,等等。

  这些文章大多属于个案研究,对如何开展高师音乐学专业思政建设等问题的探讨缺乏系统性。因此,如何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挖掘专业课程中独特的思政元素与育人资源,进一步发挥高师音乐学专业以乐育人、以文化人的优势,提升师生的思政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设计依据

  (一)符合新时代对教师教育的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指出育人的根本在立德。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高师音乐学专业肩负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具备良好政治素质和高尚职业道德的新时代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时,“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这要求高师音乐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还要拥有创新精神与自我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发挥自身优势,在学生心中播撒美的种子,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探索早期发现与培养机制,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

  (二)结合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学专业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以及提升未来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教育使命,因而具备思政教育的自然路径与良好土壤。在师范类教育二级认证中,高师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可分为师德修养、教研能力、协同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四大模块。在该培育目标中可提炼出政治素养、师德师风、专业使命、家国情怀和沟通合作等专业核心价值要求,用以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需求,继而制订八类毕业要求,以支撑培养目标—学生大学四年后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达成。其关键在于是否将思政教育落实细化到每一步,是否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见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的必要性。

  二、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到“三合力”“四进入”

  高师音乐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养成优良师德师风,这需要党建部门、行政机构和教研团队形成合力,打造一支优秀的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就目前来看,高师音乐学专业教研团队注重专业领域教学方法的研讨,党建团队注重实务工作的挖掘,因而建立党建、行政、教研三方合力机制显得很有必要。(3)

  首先,由教学行政部门牵头,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规范、明确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引导优秀研究主体和团队进入课程思政领域,有效推进系部课程思政改革。其次,党支部、团委、学工等部门应在“第二课堂”中积极作为,树立宣传典型,深入挖掘典型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和特色团队的教学模式等,为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做好准备。最后,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及辅导员应在“课程设计”“过程融入”“结果检验”等三个环节深入思政研究和教学实践,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前后对比、横纵向对比,发现学生的变化,收集他们的反馈,用结果导向去检验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设计、分解实施、持续改进,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大纲,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全面实施思政育人。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在于“四进入”:一是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使其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做到有迹可循。二是进入课程教学大纲,即为每门课程制订规范的教学大纲,明确具体承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具体的考核评价方法。三是进入教材和教学设计,即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相关教材,建立高师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的思政元素库,选择恰当的融入方式,切实有效开展教材编写工作,使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有机结合。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和类别,每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和方法。四是进实践、进基地,即按照课程思政具体要求,围绕实习、见习等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在中小学、社区活动中心、文化馆、戏曲艺术中心等建设一批课程思政实践基地,让学生在考察、实习、实践、教学中增强家国情怀和职业使命感。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