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大学音乐论文 >

钢琴教学与训练中意识控制的思考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程贝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3-06   点击:

  摘要:钢琴训练需要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并受感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及相互制约,更体现了演奏者在心理与生理、技能与机能、控制与制约等方面正向导引的重要性。本文在钢琴教学与训练中分析并探讨意识控制的作用与影响,以期提升学生钢琴教学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钢琴教学;意识控制;选择;形成;增进

  钢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智力与体力、心理与生理、控制力与意志力多方面协调的过程。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些学生上课时表现突出,而一旦在公开场合演奏就会过于紧张,导致演奏表现欠佳;有些学生则完全失控,陷入脑子空白、精神“崩溃”的情绪中。这些现象与教师在教学中的适时引导和学生的演奏意识控制有关。在钢琴演奏中,除了必要的技能技巧外,自我演奏意识的控制至关重要,只有在演奏训练中自觉、主动地强化大脑的“指挥”意识和作用,不断增强主观意识的控制能力,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练习成效,达到游刃有余的演奏境地。那么,在钢琴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如何加强演奏者的主观意识控制呢?关于这一问题,本文试作论述,深望得到同人匡正。

  一、演奏意识控制的选择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大脑神经系统来指挥的。尤其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演奏者不仅要把音乐符号转换为充满律动的各种音响,还要以最佳的二度演绎来揭示作曲家的创作内涵。就钢琴演奏而言,任何一个手指弹奏动作或是针对某种演奏技巧的训练,一旦离开了主观情绪引导的机械练习,都难以完成音乐的本体演绎和二度创作。因此,当我们在弹奏一首乐曲或者学习一种新的技巧时,应该在立足于乐谱的前提下,头脑先于肌体而行,意识先于手指而动,手指在大脑的支配下去完成各种依赖于生理支配的肌体动作,尽可能地再现音乐本体的原本意蕴。这个从头脑到肌体、从心理到生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循环过程,形成了意识的参与和控制。但是,由于每个钢琴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不同,手指的功力与驾驭技巧的能力各异,不同的人在演奏中会遇到不同的技术难点,而难点的形成又多是意识失控所致。因此,准确地找到手指在意识控制方面的薄弱处或空白点极为重要。

  一般来说,意识失控的主要原因是在复杂音型的重复或是新技巧的变换中,大脑没有迅速捕捉技能技巧生成的潜在规律,致使多次出现手指的微小错误、遗漏或其他瑕疵,错误重复的次数越多,其微小错误的数量就越多,加上手指在每次重复中又会出现新的错误,所造成的负面效能就越来越大,使得演奏者的大脑意识处在混乱而模糊的状态中,导致意识失控。简而言之,就是当意识处于被动地位时,手指便会失去控制。这正是我们在手指技术与技巧训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乐曲弹奏速度放慢,手指运行动作减缓,使大脑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手指各个部位所出现的微小错误和意识失控的关键节点。正如电影中通过慢镜头把银幕中稍纵即逝的画面缓慢地分解出来一样,慢奏时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在正常演奏过程中所不易察觉出来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如不及时发现和解决,将会积少成多、积重难返,成为手指熟练掌控技术技巧的障碍。因此,在钢琴教学与训练(包括识谱、视奏等)过程中,演奏者的大脑必须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时刻对手指所弹奏的音符和音乐细节给予适时判断和纠正。对特别容易失误的片段,更要认真对待、反复琢磨,善于发现问题的根由、思索失误产生的原因,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变动去调整手指动作。例如,演奏连续琶音时,要静下心来,认真逐个地去听辨音符是否准确、均匀地奏出,触键的手指是否符合动作要求,手腕是否僵硬,指法安排是否合理,等等。尤其要在快速运动的过程中,检查有无“失去联系”或“擅自行动”的手指。有些钢琴学习者之所以长期练琴却无长进,根本原因就是不善于动脑筋找出“病因”,甚至辨认不出手指弹奏动作正确与否。这种手指训练的时间越长,错误就会越多。因此,钢琴教学与训练的首要任务,就是准确地选择手指在意识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只有做到了这点,练琴才有意义。

  二、演奏意识控制的形成

  手指熟练地驾驭技巧是一种技能。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暂时联系体系,只要给予一定刺激,一系列的动作便可以自动地“产生”出来。这种技能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手指“功力不深”的初学者,更需要反复练习。即便是有一定经验的演奏者,在接触新技巧时,也同样需要时间去练习才能形成意识控制。因为每首乐曲的音符组合序列各不相同,手指动作次序也变化无穷,这就需要大脑根据实际情况编排手指动作顺序,并和需要动作的各个部位取得“联系”。整个工作程序不可缺少,也不可马虎,否则储存于大脑的概念将会模糊不清,致使手指动作易于失控。要想使工作程序获得稳定的效果,就要放慢乐曲训练的速度,减缓手指动作的频率,使每一根手指都能在大脑支配下,准确无误地做动作。此时,演奏者可以减轻背谱负担,把注意力集中在各种技巧的完成度上,特别是那些高难度的技巧,在放慢几倍速度的练习中也变得易于克服了。但是,放慢乐曲速度,减缓手指动作,绝不意味着放松思想意识。相反,速度越慢,大脑所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就越多,一旦演奏者将发现的问题和错误逐一认真地解决了,那么有意识的控制就初步形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者首先要认识到手指动作的内容、任务和效果,认真琢磨每个手指的动作是否合乎音乐要求,细心体会手指的触键感觉,听辨其音响效果,做到每个手指动作都在大脑的支配下准确到位,不能有丝毫马虎或偷懒,否则将会直接影响和阻碍正确动作的形成。这个道理如同部队新兵的“正步”训练,只有在分解动作时形成一种下意识的习惯,才能在连续动作时精准统一。但在初练时,手指总会对意识控制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阻抗性。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意识控制的主导作用,理顺大脑与手指间的联系,弥补手指动作的各种错误。随着有意识动作的不断重复,意识与肌体间、大脑与手指间的联络逐步疏通,才能建立起自觉的运行系统,提高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这种训练过程中的技巧“形成”与错误“破除”彼此交替,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换,正是钢琴教学与训练中不可缺少的辩证过程。因此,手指技巧的获得主要是依赖于意识控制的形成,一旦意识控制形成,手指便会服从指挥,成为大脑“司令部”令行禁止的“忠诚战士”。

  三、演奏意识控制的增进

  随着我们意识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意识控制形成所花费的时间亦会逐步缩短,即大脑与手指之间的联络逐渐加快,此时练琴的成效会明显提高。如手指间的衔接更加顺畅,加快手指动作速度,提高识谱和练习的准确性,消除紧张感,等等。但这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控制意识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受到新的刺激方能逐步适应和提高。如果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意识控制也会逐渐适应并止步于此,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随之降低。甚至稍有松懈,手指动作也会消极变形,致使个别细微动作的联络难以构成完整复杂的运作系统。例如当手指的动作完全处于意识控制之下,且已经适应了一定速度下的工作程序时,大脑指挥系统便会放松,注意力也容易分散,便会出现手指抬得过于高、手腕辅助动作过大等一些不必要的夸张动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习惯,使原本已经确立的概念和动作受到破坏,影响手指技巧的巩固和提高。因此,练习者必须根据意识控制的程度适时地加快练习速度,对手指动作提出更高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促使意识控制的高阶递进,使手指不断超越肌肉和神经等生理的束缚,进而形成顺畅、合理的运行机制。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