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三项驱动”助力小学音乐核心素养教学

作者: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实验小学 陈新珠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2-21   点击:

  摘要:本文以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结合人教版小学音乐教学案例,详细阐释“三项驱动”的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模式:兴趣驱动,唤醒自主音乐需要;任务驱动,培养音乐实践能力;认知驱动,锤炼音乐文化品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为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音乐;兴趣驱动;任务驱动;认知驱动

  小学音乐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从课程性质角度出发,音乐学科具备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特征。具备较好音乐素养的学生能进一步感知文化的多样性,为自身的全面发展赋能。《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小学音乐核心素养归纳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部分。小学音乐课程应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阻碍核心素养教育发挥实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自主音乐需要不足,对音乐课程缺乏基本兴趣;第二,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难以形成高雅的音乐审美;第三,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相对较弱,会听不会做、会说不会演,音乐素养难以内化为实用技能。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教师执教水平有限、校方硬件设施的欠缺、课堂设计的层次性不足等诸多因素都对核心素养教育的最终落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基于此,我们探索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措施,打造出“三项驱动”的教学模式。

  一、兴趣驱动,唤醒自主音乐需要

  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自我实现”这一最高需求联系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唤醒学生的自主音乐需要,既是音乐课标的既定要求,也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发掘音乐的审美价值,唤醒学生的自主音乐需要,使学生发自内心地重视自身音乐素养,重视音乐课程,为后续教学做好情感铺垫。

  1. 歌以咏志,追求高雅精神享受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好的音乐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幸福感与满足感。小学音乐教材选编的歌曲蕴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哲思,是丰富情感内涵的集合体。同样,学生对曲目的偏好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学生的内心世界。要使学生培养高雅的音乐爱好,首先要从音乐的精神、情感、思想维度入手。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歌曲的精神、情感、思想,向学生普及“歌以咏志”的自我表达方法,让学生在曼妙的歌曲和歌词中汇聚勇气、传递温暖、润化心灵。

  例如,人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本课教学内容为京剧,学生需要结合课堂鉴赏曲目《红灯记》增进对京剧相关知识的了解,如伴奏乐器等,还要在聆听的基础上模仿京剧演唱,体会独特的“京腔”音乐艺术形式。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普及《红灯记》背后的故事,为学生播放影视作品《红灯记》的片段,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京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中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李玉和、心怀大爱的李奶奶和继承革命意志的少女铁梅均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结合个人喜好分角色演绎,学唱京剧,抒发内心对人物选择的认同与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通过“歌以咏志”的教育模式,学生萌生出对京剧的热爱,并学会如何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2. 乐以抒怀,追求情绪调节价值

  音乐除了托物言志以外,最为普遍、重要的价值在于调节人的情绪。在聆听喜爱的音乐时,学生的积极情感能被充分调动,进而回归欢乐、平和的心境。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强调音乐“调节情绪”这一功能,促成“乐以抒怀”,让学生从音乐中获得乐趣。

  以四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运用不同音色、唱法抒发对本曲目的理解,通过聆听不同乐器演奏的《大海啊,故乡》感受不同音色传递出的情绪差异。本课曲目的人文主旋律为“大海”,旋律抒情,体现出作者对故乡、对大海的深切思念、依恋之情。课堂上,教师提出情绪导向问题:(1)这首歌传达出作者哪些思想感情?(2)你在什么情境下会想听这首歌?(3)说一说,音乐是如何调节情绪的?(4)你会通过哪些音乐来调节情绪,效果怎么样?

  上述问题逐步深入,学生由本曲目的思想感情联想到欣赏曲目时的情境,给出“思乡之情,想去海边的时候听这首歌”的答案,又从曲目和收听情境两个角度出发,认识到音乐对于情绪调节的重要性。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认识到音乐的情绪调节价值,能正确运用音乐工具,宣泄负面情绪,调节心理平衡,进而提升自主音乐需要。

  二、任务驱动,培养音乐实践能力

  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可以归纳为审美感知力和艺术表现力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1. 赏析任务,强化审美感知力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大量音乐欣赏篇目,为学生审美感知力的提升提供了先决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赏析教学模块,为学生设计音乐赏析任务,以指向性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教师可以从音乐听觉特性的角度出发,以多感官互动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审美探究兴趣;教师也可以从音乐的情感特性出发,借助音乐的具体情境拉近学生与审美对象的距离,深化其审美认知。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布谷》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内容为一首欢快的小调,要求学生结合乐曲展开联想,想象布谷鸟在林间欢唱的样子,将欢乐的鸟鸣转换为音乐情感符号,结合曲目赏析音乐情感。一年级学生初步接触音乐赏析内容,教师为维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的赏析思维,设计具体探究任务(1)第一遍播放《布谷》,请回答,布谷鸟叫声的速度是什么样的?你能试试打节拍或模仿鸟叫声吗?(2)第二遍播放《布谷》,请思考,小鸟晨起欢叫会是何种心情?你在清晨听到布谷鸟唱歌会是何种心情?请用喜欢的动作或表情表达出来。(3)第三遍播放《布谷》,请参与课堂互动游戏:用手指一上一下敲击桌面模仿音乐节奏,用弹舌模仿小鸟在曲目中的自然伴奏声,形成独特的演绎风格。以上丰富的赏析任务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感官,使学生展开联想,发掘音乐中蕴含的自然情感之美。

  2. 实践任务,锻炼艺术表现力

  实践任务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设计课堂音乐实践任务与音乐表现力考评体系,以期锻炼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力,让学生萌生表演欲望,积极参与音乐技能训练,以量变带动质变,将娴熟的音乐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艺术素养,促进学生音乐艺术表现力的发展。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