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探索——以传统文化教学为中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小学生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及音乐技能提升的积极影响,强调了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音乐课程的价值,同时阐述了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乐器演奏、古典诗词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艺术鉴赏力和创新思维。研究结果表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了小学音乐课程内容,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传统文化教学
在探讨小学音乐教育的广阔天地时,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如同一股清泉,为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注入了无限活力与色彩。尤其是在以传统文化教学为载体的探索中,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这样的教育实践不仅能够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同,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华夏五千余载的悠久岁月中,积淀了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古人深邃的智慧与博大的思想精髓。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内,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内容俯拾皆是。当前小学音乐教材精心遴选众多古今音乐佳作,作为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巧妙融入,此举旨在深度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优化教学结构,引领学生优雅步入艺术殿堂,其教育价值与意义深远且重大。
1. 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殿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以艺术为桥梁,引导学生构筑起正向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一过程,实为利用音响艺术的魅力,引领学生深入地“聆听”传统文化之声,在音乐的韵律中,让学生心灵受到触动,情感得以共鸣。随着对音乐作品美妙之处的细细品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加深,从感知到感悟,逐步领悟音乐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从学科融合视角审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使之更加饱满且富含深意,同时也有效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了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双重提升。反观传统音乐欣赏课堂,存在忽视文化价值的倾向,教师或偏重单一的听觉体验,或采用“填鸭式”教学,仅从音乐技巧层面进行展示,未能充分挖掘文化的内在力量。
理想的做法是将作曲家的生平轨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蕴含的情感世界融入教学,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深刻体会音乐的文化底蕴、人文情怀及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学生的感知敏锐度、记忆能力、鉴赏眼光及审美品位,并激发其无限想象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 增强兴趣,引导创新
从育人的根本目标出发,若音乐欣赏教学仅聚焦于作品本身,难免造成内容单薄、课堂乏味之感,尤其是面向小学生的课堂,更需匠心独运的设计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此情境下,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于音乐欣赏教学中,不仅能为课堂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以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与精妙的教学构思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渗透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也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造力发展。
此外,小学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其肩负的培育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使命尤为显著。这一特性恰好契合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能够轻易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去尝试、去创新。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欣赏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丰富,更是对学生创新潜能的一次有力激发。
二、多元文化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 巧创传统文化情境,以趣促学
在各学科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核心挑战在于如何高效地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日常教学,使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具体到音乐教学领域,创设情境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它借助情感调节的力量,紧密联结学生的生活体验,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巧创情境”的艺术,不仅在于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于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锤炼、智力的启迪以及道德情操的培育融为一体,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学习图景。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音乐能力的提升,更能形成传统文化的新视角,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在心灵深处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踏雪寻梅》的授课之初,教师匠心独运,借助视频媒介,勾勒出一幅冬日雪景图:白雪皑皑间,梅花孤傲绽放,清丽脱俗,幽香袭人。此景瞬间引领学生穿越至古诗意境,教师顺势引导,让学生化身为诗人,以古韵雅句颂扬雪中寒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人王安石的诗句在童声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随后,教师又化身为唐代诗人孟浩然,借“灞桥风雪骑驴寻梅”之典故,增添一抹文人雅趣,自然过渡到歌曲《踏雪寻梅》的播放。学生们仿佛成为一群小书童,随着旋律轻踏节拍,仿佛真的骑驴穿越灞桥,共赏梅香,不仅点燃了学习歌曲的热情,更深刻体会到了雪梅所寓含的高洁坚韧精神。
在京剧《打龙袍》之“灯官报灯名”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则巧妙构建“看大戏”的情境,以欢快童谣为引,让学生在“念”与“做”的趣味模仿中,逐步沉浸于戏曲世界。最终,通过分组表演,学生们兴致高昂,将丑角形象演绎得惟妙惟肖,既展现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整堂课,通过情境的精心设计与活动的巧妙串联,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文化熏陶的双重目标。
2. 诵唱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深厚性情
千百年来传颂不衰的经典古诗,无论是其工整的格律、和谐的音韵,还是那深邃的意境,均展现出其他文学形式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度。其蕴含的文化精髓,深刻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爱国情怀、豁达不羁的精神风貌及博大胸怀。在小学音乐教育领域内,亦能觅得古诗与现代音乐的完美融合——“学堂乐歌”。谈及此,谷建芬老师无疑是绕不开的杰出代表,她匠心独运,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经典曲目,并精心挑选唐诗宋词中的佳作,为当代儿童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新学堂歌》。这些作品,如《村居》《春晓》等,旋律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流畅,既便于孩子们学唱,又让他们在欢快的歌声中自然而然地亲近经典、学习传统,从而实现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弘扬。
在细品七言绝句《村居》之时,仿佛穿越时空,共赏清代诗人高鼎笔下那幅春意盎然的乡村画卷,及孩童们嬉戏于田野,放飞风筝的欢畅场景。谷建芬老师妙笔生花,以悠扬的旋律将这生动一幕化为天籁之音,让学生们在诵唱间,仿佛亲手拉拽着那细长的风筝线,于歌声中体验那份纯真的童趣与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