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理解我国音乐文化中的民族审美特质,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以致很多民族乐器都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中。古筝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有着“东方钢琴”的美誉之称。通过古筝的演奏,能将我国的民族音乐完整、饱满地展现出来。古筝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后,弥补了键盘乐器在展现民族音乐韵味方面的不足,在教师的引导下,领悟民族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古筝;中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
我国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华。通过对我国中学音乐教材—人音版、人教版(7-9 年级)《音乐》、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进行整理归纳,其中人教版(7-9)年级教材中的 85 首作品中,与民歌、戏曲、诗词歌曲、曲艺有关的作品 31 首,占比 37%;与器乐曲、合奏曲、民间音乐以及流行中国风有关的有 34 首,占比 40%。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2020 版)教材 34 课中,与中国民族音乐相关的作品有 18 例,占比 53%。由此可见,民族音乐在中学音乐教材中占比很大。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的伴奏乐器是键盘乐器,在伴奏民族音乐时所展现的音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民族乐器古筝引入中学音乐课堂,重视对音乐的传承,学习到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做传统文化接班人的担当。
一、古筝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
古筝因其文化渊源绵长,简单易学,在众多民族乐器中崭露头角,填补了键盘乐器在表现民族音乐作品中感情、韵味的不足,在中学音乐课堂中运用较为广泛。长期以来,音乐教学是用的教学工具基本上依赖于键盘乐器,在长期使用键盘乐器对我国民族音乐演奏时,的确有非常多的不适应性。基础教育中,我们都面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古筝作为教学用具去演奏民族音乐,使我们能对中国传统音乐有更深入的体验。目前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内容占比较大的民族音乐单元,多以欣赏课为主,教学形式多以讲授法进行,教师讲并以多媒体课件为传授的媒介供学生欣赏。在聆听乐器音色或者演唱民族歌曲时,过程主要采用让学生观看视频、采用10秒左右的乐器音色聆听等,但是这并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或者说并不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乐器的魅力所在,更不能进一步感受到民族乐器所呈现的民族文化特色。
(一)古筝运用于中学音乐课堂的课程类型
中学音乐教材中感知民族音乐主要通过欣赏中国民间音乐进行的,曲目包括《春江花月夜》、《阳关三叠》、《渔舟唱晚》、《孟姜女》等。俗话说“韵不足则筝无魂”,古筝表现韵味的演奏技巧主要通过按音、滑音、揉音、刮奏等,其中最能凸显人的情感变化的主要是滑音。通过古筝本身独特的优势去表达我国民族音乐的韵味,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欣赏民族音乐。
在中学音乐教材中,以古筝去融入民族音乐大单元的教学,课程类型的选择上主要通过欣赏课进行的。欣赏课的类型极为丰富多彩,其中有民族乐器合奏、重奏的欣赏课以及民族音乐的欣赏课等,学生往往要通过哼唱、背唱主题旋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古筝作为教学用具进入中学课堂后,带着民族音色的融入,可让学生感知到我国民族音乐的旋律不同于键盘乐器所表达出的情感特点,音乐所呈现出的效果更带有民族特色“韵味”,在这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到民族音乐的精神、情感,增进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热爱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古筝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优势
中学音乐课堂中的主要教学用具为键盘乐器,在音乐课堂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我国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学生长期受大小调体系的感染,感受乐曲旋律起伏以及乐曲感情的抒发。钢琴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帮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校对音准。在民族音乐单元,键盘乐器对于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的诠释还是不够的,由古筝作为教学用具走进中学音乐课堂,弥补了键盘乐器在教学中无法直观展示的“韵腔”的不足。钢琴作为西方乐器,在表达民族音乐时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弹不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微分音,只有弦乐器和人声可以演奏或者演唱。例如:陕西音乐中体现的微升fa和略降si体现的分别是“花音”和“苦音”;体现了陕西音乐独特的秦腔这一特点。粤剧中的“轻三六”、略降la和mi、“重三六”、略升la为si, 略升mi为fa以及“活五”是略升re。古筝作为五声音阶定弦的民族乐器代表,其音色宽广优美,又极其富有表现力。古筝主要采取的演奏技巧为扫弦、刮奏、滑音、轮指、摇指等本身独特的演奏技巧运用到中小学课堂时,教师可以以简练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在弹琴前做的准备,使学生了解这个教学用具,在学习音乐时,学生才能通过古筝所展现的音乐风格去充分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所以古筝是一件可以带入到中学音乐课堂的民族乐器。
古筝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打破了以往钢琴作为伴奏乐器的传统,既可以为民歌弹唱,为我国戏曲音乐伴奏,也可以融入到诗词歌曲中去,展示出了不同音乐的乐曲旋律与风格特点,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以弦乐器和人声的配合,通过音乐去进一步地去理解我国各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欣赏程度。
二、古筝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三单元八音之月的第一课《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全曲分为十段,本课主要是赏析四个部分,分别是:江楼钟鼓、渔舟唱晚、欸乃归舟以及尾声。课程开始以古筝弹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导入,以古筝拉近与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以古诗词演奏引出与话题“月亮”。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第一主题的欣赏,了解古筝这一代表性的民族乐器,随之介绍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是由“吹、拉、弹、唱”四个部分组成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背唱这一主题,所以教师要在此处特意用古筝去模仿琵琶的音色,并用古筝带领学生进行多次反复的聆听与哼唱,演唱这一主题旋律的同时也要让同学们感受古筝中的“滑音”有什么样的音色,在这期间引导学生理解“换头合尾”的民间音乐创作手法。在学习另一主题渔舟唱晚时,运用古筝通过“泛音“”的演奏技巧去模仿木鱼的声音,演奏时,右手弹奏,左手小指轻触弦,弹奏时两手犹如蜻蜓点水般,即刻离弦。
(一)教学重难点设计
通过古筝演奏江楼钟鼓这一主题,学生要熟练地演唱或者模唱这一主题旋律,分析出歌曲的情绪、节拍、速度等音乐表现要素,并背唱这一主题。感受由古筝弹奏出的韵味,特别是“滑音”的应用,使学生建立起古筝韵味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