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中小学音乐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实践研究
以“跳起来”一课为例,结合表1中的教学定位和四年级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并预设本课的学习难点。
第一,认知基础与技能水平。学生在体验音乐的整体音响时,会有相对应的听觉直觉并产生联想,但对音乐中的旋律起伏、节奏疏密和乐器音色等则缺乏直接经验与概念,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在二、三年级的教材中已学习过舞蹈内容,接触了一些中外舞蹈作品,有一定的律动经验,但对小步舞、捷克民间舞的了解则尚属“空白”,需要教师的示范教学。
第二,方法积累与习惯养成。学生对于运用动作、舞蹈、手势、图谱等学习方法表达音乐情感,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正确表现音乐特征,则需要教师持续的指导;对于聆听音乐,跟随音乐进行相应动作表演,把握节拍、速度的能力,也需要在整个学段持续培养。
第三,情意发展与协同能力。“跳起来”一课以舞曲为核心,但是学生对于其中不同舞蹈的风格、音乐情境并不了解,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需要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联系,帮助学生感知、体验与理解音乐;学生懂得音乐表现中同伴协同的作用,但对于演唱、舞蹈中相互倾听、相互合作、协同表现,以及创造中的配合、参与,还需要教师持续的指导。
(二)晰目标,优化区分目标层级
在设定单元目标时,可以分为发展性目标和达成性目标两类来叙写。发展性目标指向学生音乐学习的经历、兴趣、情感、方法、习惯的培养,这类目标的达成需要长期、持续的积累;达成性目标指向的是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四类艺术实践中的学习结果,这类目标的描述要具体可见、可测可评。
以“跳起舞”的第一课时(学习《小步舞曲》和歌曲《我们大家跳起来》)为例,其发展性目标的叙写要从行为表现的意义指向出发,可设定如下。
课例1
音乐学习经历:感受、模唱《小步舞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并能用舞蹈动作体验其特点;音乐情感和态度:体验古典、优雅的宫廷社交舞会情境;音乐学习习惯/方法/兴趣:用连贯的歌声和富有跳跃感的声音,区分表现歌曲中的不同乐句,并结合舞步进行表现。
达成性目标则要从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两个方面来设置,体现为达成课时/活动目标的具体学习方法表现:借助教师示范、图谱呈现、视频赏析,了解音乐和舞蹈特点;能力表现:用连贯、富有弹性的声音歌唱,并以集体舞形式呈现宫廷小步舞的场景。
三、学习过程多元化:音乐活动设计真实高质
当我们明确了如何设定学习目标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组织学习过程的问题了。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和“习”为出发点,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课堂强调“以学习定时间”而不是“以时间定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舍得给学生亲历、体验、发现、生成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对知识逐渐“心领神会”。毕竟,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
(一)链问题,整体架构问题层级
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以目标为先,内容为中,结构为上,其形式与资源是为内容服务的,方法与流程是依据目标而定的。要实现理性的教学设计,需要确立目标导向与整体架构的意识与策略。问题链整体架构是保障教学设计指向目标并体现结构化的关键策略,围绕单元及课时目标的落实和教学重点的突破,可分为单元基本问题、课时关键问题和环节关键设问三个层次。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7课“冬雪”包含两首欣赏作品《乘雪橇》《迎来春色换人间》,两首演唱作品《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将该单元的教学时间放在冬天来临之时,既可以体现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又呼应了上课的时间节点。分析作品后不难发现,该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冬雪情境中的音乐与音响表现,因而可以从两个单元基本问题出发:一是音乐作品中哪些乐器、音响和音乐表现特点表现了冬天雪花飞舞的场景,表达了音乐情境中人物的心情?二是在音乐表演中怎样运用动作、乐器、歌声来表现冬雪的音乐情境和情绪。以第二课时欣赏《乘雪橇》为例,可以设置课时关键问题和环节关键问题。
课例2
课时关键问题:你能听到哪些乐器在模仿乘雪橇的声音吗?你能从身边找到合适的小型打击乐器模拟乘雪橇的各种音响、场景吗?
环节关键问题:音乐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你听到了哪些特别的声音?随着主题A的旋律起伏画一画旋律线,你发现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境?音乐结束时力度有什么变化?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表现了什么?
这些层次清晰、相互关联的问题链,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单元和课时内容的重点把握,也有助于帮助教师对达成教学目标并落实内容重点进行合理的、整体的布局思考,更重要的是可以导向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的整体达成。
(二)联“四活”,融合领域创设活动
从遵循中小学音乐课程,即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实践领域特质出发,开展音乐学科单元中的体验性、表现性、创造性和人文性四类核心活动,可以突破课型与流程的技术化局限和模式化倾向。
1. 体验性活动
从广义上来看,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一切时间活动皆为“体验”,但此处所提出的“体验性活动”,特指音乐感受与欣赏。(6)其核心在于,以听觉为首,强调一切反应基于听觉,其活动价值是提高学生听觉与联觉的反应能力,这些反应以必要的技能为“支架”,但技能不是目的。体验性活动并非某种传统观念中的课型,而是无论欣赏,还是唱、奏、综合表演,抑或音乐创造过程中,都必然要对音乐作品的情感、风格、文化语境等内涵进行感受与欣赏。针对一首作品的体验也无须面面俱到,而是要找到适切的审美体验切入点,即把握音乐作品中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的、最具审美价值的“关键特征”。
例如在欣赏《糖果仙子舞曲》时,教师可以“小舞鞋”为核心,以动态图谱、随乐情境画、旋律歌唱、舞蹈律动、钢片琴敲击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视、辨、唱、动、奏、演、记中体验主题,发展音乐技能。此外,在欣赏《深情》时,可以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主题的听辨与记忆(见图1),在层层递进中赏析作品,关联音乐思维,体会印度音乐的魅力。
图1《深情》体验性活动流程图
体验性音乐活动在于激发与唤醒学生的审美欲望,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达到对审美的理解。它强调的是适度实践并促进理解,达到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深度具身体验,属于“入情知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