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初中音乐论文 >

基于素养导向的音乐欣赏课逆向设计与思考

作者:杭州市钱塘区文海教育集团 董娓媛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5-03-04   点击:

  摘要:逆向设计注重理解并实现学习迁移,真正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形成音乐课程核心素养,强调评价优先于教学实施,即在教学活动还未开展前确定如何评价,使教学评价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本文从“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有助于学习目标更明确;具身实践,逆向设计有助于学习理解更深刻;全程评价,逆向设计有助于学习评价更多元”三个方面阐释基于素养导向的音乐欣赏课逆向设计与思考。

  关键词:素养导向;逆向设计;音乐欣赏;具身;多元评价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艺术课标》)强调坚持目标导向,围绕“为什么教”和“为谁教”,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逆向设计正是基于“为什么教”和“为谁教”的思考立场,优先认真思考教学目标,导出符合逻辑的评估方法,继而规划适合的学习活动,体现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

  逆向设计是一种设计单元或课时的过程,在设计开始时就基于预期学习结果,并以此来倒推教学设计。主要包含三个步骤: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方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以下笔者以音乐欣赏课为例,谈谈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逆向设计与思考。

  一、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有助于学习目标更明确

  逆向设计不仅代表一种思维方式,也具有明确的操作路径。该路径始于学习目标,也就意味着教学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学会什么,然后思考怎样证明学生已经学会了,最后设法整合各种学习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出各种学习活动。简言之,逆向设计要求我们思考期望教学目标到哪里去?怎么知道到了那里?如何更好地过去?即先认真地思考目标,而后根据目标导出符合逻辑的评估方法,继而规划适合的学习活动,这样就能使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教学更加聚焦。

  下面,笔者以“人音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欣赏作品《沃尔塔瓦河》教学为例,通过逆向设计,对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基本问题等内容进行梳理,确定预期学习结果。(见表1)

表1

  只有以目标为导向、关注期望,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预期学习结果的确定,即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做什么,以及怎样实现深度且持久地理解,从而组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和掌握本课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具身实践,逆向设计有助于学习理解更深刻

  2022年版《艺术课标》指出,需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体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编创和展示比较完整的短小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逆向设计注重理解并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迁移、有效理解音乐内涵,将这种理解或者在理解中培养起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延伸到新的环境中,真正体现学生经由学习形成音乐核心素养这一过程。笔者在《沃尔塔瓦河》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由开始的情境创设、初步感知,到探索多种方式表现主题旋律,再到深入理解、赏析同一主题两条不同色彩的旋律,使学生逐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强烈的民族情感等,进而使其欣赏层次不断得到提升,最后引导学生编创自己心中最美的“河流”旋律,表达对祖国的深情和热爱。即在前置学习→感知体验→深入赏析→创意表达的具身实践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度体验和理解的提升。

  (一)从前置学习到感知体验

  1. 布置任务,前置学习

  (1)设计驱动性任务清单

  课前准备学习活动时,笔者提出情境问题任务清单,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对作品的初步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探究兴趣,促进其理解并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例如,设置任务一:了解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斯美塔那及其作品《沃尔塔瓦河》的创作背景;任务二:找出1—2首捷克民族民间音乐并聆听;任务三:对比聆听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和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分析这两首作品的异同。

  (2)小组合作开展探究学习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合作展开探究学习。例如在对“任务三”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时,首先罗列两首作品的共同点,然后对调式、风格、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最后得出虽然两首作品的创作手法、创作背景等均有不同,但都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的热爱。

  (3)师生共同设定驱动性问题

  在本环节中,师生共同设定本课驱动性问题:编创出你心中最美的“河流”旋律,表达对自己祖国的赞美和热爱。这样的驱动性问题能赋予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形成深度理解,助力学生表达情感,激发学生“我想要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 创设情境,感知体验

  首先,从“人音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合唱作品《我的祖国》(该曲由词作家林华在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旋律的基础上填词而成)入手,聆听音乐片段,让学生用律动表现乐曲八六拍子的音乐特点。接着,欣赏电影《生命之树》(The Tree of Life)中的相关音乐,在情境中感受音乐的情感与形象。最后,用律动表现主题旋律的要素变化(乐句的强弱等);用歌唱表现主题旋律(先用“啦”字哼唱,画旋律线,感受旋律走向,探究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进行深情歌唱等),进一步分析这段主题音乐的表现要素及演奏乐器

  (二)从深入赏析到创意表达

  1. 片段赏析,深化主题

  作曲家通过力度、速度和调性的变化,将“深情如歌”和“勇往直前”两个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对比聆听和实践活动设计中,带领学生聆听并熟悉其主要乐段的主题音乐,进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圣约翰峡谷”这段音乐是全曲戏剧性的高潮段落,可以从中感受音乐作品的音响特征和表现要素,同时获得深入理解。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感知、体验、理解、掌握乐曲的音乐知识及文化内涵。

  (1)“圣约翰峡谷”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冲出峡谷的沃尔塔瓦河有什么变化?

  (2)聆听这段气势磅礴的音乐,思考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表现手法?你觉得它还是前面那条“深情如歌”的河流吗?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