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导向的音乐欣赏课逆向设计与思考
(3)出示大调主题旋律,让学生边指挥边用强有力的“bong”音来哼唱。
(4)将同一主题的两条不同旋律再次对比聆听,体会音乐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
找找两条旋律的骨干音有哪些?感受音乐是否由原来暗淡的小调变成了明亮的大调?
课例1
(1)“圣约翰峡谷”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冲出峡谷的沃尔塔瓦河有什么变化?
(2)聆听这段气势磅礴的音乐,思考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表现手法?你觉得它还是前面那条条‘“深情如歌”的河流吗?
(3)出示大调主题旋律,让学生边指挥边用强有力的“bong”99'音来哼唱。
(4)将同一主题的两条不同旋律再次对比聆听,体会音乐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找找两条旋律的骨干音有哪些?感受音乐是否由原来暗淡的小调变成了明亮的大调?
2. 创意表达,升华情感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音乐要素及教师的提示要点,首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旋律编创,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造,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后再次完整聆听作品,使学生感受深情如歌并富于变化的主题,深入感悟作者对沃尔塔瓦河、对祖国无限的深情及真挚的爱。
(1)观看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视频,补充完成图1中交响诗的多个主题音乐,如狩猎主题、乡村婚礼、圣约翰峡谷、沃尔塔瓦河主题等。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两条不同色彩的主题旋律—“深情如歌”和“勇往直前”,合作编创一段旋律,表现你心中最美的河流。大调以“do”为结束音,小调以“la”为结束音,节拍可为四二拍子或者四四拍子,旋律可为八小节或者十六小节。最后请同学们演唱自己编创的旋律,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以上课例基于逐层深入理解的教学设计和具身实践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持久理解,增进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深度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营造音乐意境,启发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力,激发学生的编创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其感受编创的快乐,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审美水平。最终,使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获得深度体验和理解,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课例2
(1)观看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视频,补充完成图1中交响诗的多个主题音乐,如狩猎主题、乡村婚礼、圣约翰峡谷、沃尔塔瓦河主题等。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两条不同色彩的主题旋律-——“深情如歌”和“勇往直前”,合作编创一段旋律,表现你心中最美的河流。大调以“do”为结束音,小调以“la”为结束音,节拍可为警拍子或者一拍子,旋律可为八小节或者十六小节。最后请同学们演唱自己编创的旋律,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以上课例基于逐层深入理解的教学设计和具身实践学习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持久理解,增进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深度学习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营造音乐意境,启发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力,激发学生的编创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其感受编创的快乐,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高审美水平。最终,使学生全身心积极参与,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获得深度体验和理解,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三、全程评价,逆向设计有助于学习评价更多元
2022年版《艺术课标》指出:要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增强评价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在以往教学中,评价主要用于检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所教的知识,能否表现出教师所教的技能,而不是用于检测学生是否学到根据目标要求所应知和能做的。逆向设计要求教师的教学是从对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的清晰构想开始,创设一系列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的活动,从而获得对学生达成目标的准确证明,这种“清晰的构想”就是评价。即强调评价优先于教学实施,在教学活动还未开展前就确定如何评价,使教学评价伴随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我们需要评估和反馈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表现,以及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在评价过程中回顾、总结、评估、反思学习状态,展现学生音乐学习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身水平,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在教授欣赏作品《沃尔塔瓦河》时,笔者运用逆向设计思维,让多种评价嵌入学习全过程。
(一)体验学习阶段—表现性评价
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阶段,笔者先让学生聆听合唱作品《我的祖国》(片段),带领学生用肢体律动表达乐曲八六拍子的音乐特点,再学习八六拍子的指挥手势,跟着音乐指挥。笔者通过观察学生的过程表现,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八六拍子的特点,是否能够初步感知主题音乐的情感和形象。
通过提问、聆听、演唱等方式,笔者引导学生对“河流”主题音乐的表现要素及主奏乐器进行分析(见表2),从而判断学生是否较好地掌握了这段主题旋律。
表2
表现性评价的本意是用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表现,以便获得推断学生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的证据。它不是单一的评价,而是多方面的评价,不仅关注最后的结果,更关注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而经历的步骤或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其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表现性评价的过程,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评价的地方。
(二)迁移运用编创阶段—多主体评价
在编创环节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观看管弦乐队演奏的《沃尔塔瓦河》视频后,在图1中的四个蓝色方框内贴上“小标题”卡片,并对这首作品多个主题音乐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图1
其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创作,编创心中最美的“河流”旋律,表达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之后,教师和学生对整个编创过程及成果“迁移的有效性”进行思考并展开自评、互评和师评。(见表3)
表3
如果说完成上述评价只是对这堂课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回忆,那么让学生运用、迁移已掌握的知识来进行小组合作旋律编创,就属于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这里注重对学生进行多主体评价,强调学生、教师等积极参与学习的评价过程,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促进多向交流、多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