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传承
摘要:民族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新《课标》规定,在初中阶段的教育当中,更为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把教学活动和传统文化元素融为一体,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初中学生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本文就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传承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民族音乐;初中音乐;运用与传承
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民族音乐融入课堂是极其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乐理知识以及艺术技能,更好地弘扬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教师应当给予民族音乐足够的重视,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意义
1. 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初中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在初中阶段除了教授学生基础的知识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和网络能够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颓废的。初中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音乐因素的影响。如果学生形成了错误的音乐观念,认为流行的就是最好的,甚至喜欢上哗众取宠类的音乐风格,那必然会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初中音乐课堂上加强民族音乐教学,能够让学生正确了解民族音乐,并主动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其文化修养。民族音乐蕴含着炎黄子孙对自然世界的理解,也蕴含着前人的价值观以及人生感悟。
2. 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价值。中学生是时代发展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兴旺。民族音乐文化在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西方音乐的兴起与发展,给民族音乐发展带来了一定冲击。教师必须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忽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相关教育。重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有效促进我国民族文化不断发展。
当前,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音乐形式也十分丰富,这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充分地体现了真实的民族情感。在音乐教材当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学生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接触民族音乐之后,才能够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愿意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音乐融入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能够在无形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们的生活,还能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二、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传承
1. 多重表演形式,培养艺术价值观
教师可以结合民族音乐所蕴含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音乐,演唱以及小品等多重形式来表达其对民族音乐的领悟,使学生能够在自主表达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地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以及表演能力。与此同时,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作品表演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欣赏与演唱的过程中,对民族音乐进行学习,从而有效丰富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民族文化知识的了解,有效地提升学生个人的民族音乐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民族乐器的几大分类以及其相关的特点,并通过乐器对于音乐进行欣赏与分析,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以及其创造能力,从而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时间的活动中,体会音乐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民族器乐作为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主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内容,是初中民族音乐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通过古琴、古筝、二胡、琵琶、扬琴、唢呐、锣鼓、竹笛、编钟等民族乐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体验。
例如,蒙古族的代表乐器马头琴是乐曲《万马奔腾》的关键乐器,教师利用马头琴的特色、音色与演奏时的主题思想进行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对民族乐器的认知能力,又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马头琴作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一种乐器,能够让学生在体会民族乐器韵味的同时感受蒙古民族音乐文化,在文化陶冶中从思想上、内心上形成民族音乐文化归属感,不断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积极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持续性发展。
在《凤阳花鼓》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场景:在教室里加入锣鼓的节拍,学生以歌曲、舞蹈、锣鼓等形式进行表演,使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音乐基本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安徽的红色文化,并通过安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照片,引出安徽的花鼓,向学生们讲解花鼓在各地的表现形式。通过开展民族音乐的欣赏与教学工作,能够有效促使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所存在的情感,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2. 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习自主性
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文化,并且具有较高的音乐价值。
以京剧为例,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我国的传统戏曲之一,广受人们的喜爱。很多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京剧。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新品音乐或者是在带领学生欣赏乐曲时,可以针对每个作品的各种特点进行进一步结合,有效地集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最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在学习《京剧选段》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介绍京剧舞台上不同的角色,角色是根据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进行划分的,也就是俗称的“生、旦、净、丑”。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视频《欢欢喜喜过个年》,然后让学生扮演喜儿和杨白劳,进行舞台表演。舞台表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的印象,强调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升学生们对于京剧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具备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本意识。我国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传承和弘扬这些民族文化无疑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帮助初中生养成爱国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在弘扬中国音乐文化的同时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