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的实践探索
新课标的声乐表演在运用奥尔夫节奏训练时,应关注两个要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模仿,引导学生跟随教师进入到表演情境当中,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简单的声势节奏训练,促进学生在模仿教师和体验音乐时调动口、手、腿等各种器官。二是通过表演情境下的节奏游戏等方式,提升儿童对身体表达的认识、理解与控制。可采用接龙游戏,让儿童注意听辨节奏,在前一组学生利用声势展现完节奏之后,迅速控制自己的身体,展现进阶节奏。同时,教师要善于通过表演情境、表演性游戏,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利用节奏训练体验音乐,又利用节奏训练表现音乐。这一教学思路,跟新课标的要求十分契合。如新课标中设计的1~2年级趣味唱游学习任务群,要求教学以歌唱为主,要融合演奏、声势、律动、即兴表演等各种表现形式,以趣味化的游戏方式开展音乐活动。其内在的教学逻辑,就在于通过音乐表演的参与,利用节奏训练串联音乐表演、音乐游戏和音乐体验。
(二)创设情境游戏,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学生音乐感知、创造、实践等各项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新课标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奥尔夫节奏训练,关注创设情境游戏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多方体验;另一方面,要以游戏的综合性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恰恰适用以多样的形式,为教师构建情境游戏提供基础。例如,小学第一学段《动物说话》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小鸭、小鸡的叫声长短,让学生思考音乐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长短。教师可先用鼓声模仿小鸡的叫声,指出这是“四分音符”;接着加快速度,将四分音符变为八分音符,然后请同学分别扮演小鸡、小鸭、鸭妈妈、鸭爸爸等角色,用不同长短、不同音调、不同时值唱出来……这一训练,不仅融合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综合性、创造性特点,同时也是对新课标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要求的践行。教师运用奥尔夫节奏训练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遵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念,以节奏训练为线索,要多重设置游戏、节奏感知、模仿、歌唱等综合环节,以角色扮演下的歌唱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二是遵循新课标要求,突出实践性,让学生对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感知,通过动物声音(原认知)的模仿进行认识,这样一来,他们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差别的理解,就不局限在听觉层面,而是表现在实践层面,通过对不同音符类型的模仿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三是遵从新课标综合性实施要求,此案例是综合性的,能够积极促进学生想象力、歌唱表达能力、音乐知识等能力的综合性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通过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内涵丰富、环节多样的情境类游戏就显得十分重要。其中,情境为学生的音乐体验和实践提供了依据,游戏则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途径。
(三)通过乐器表达,发展学生音乐创造力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艺术实践统领艺术课程的全部内容,凸显艺术课程的实践性”。同时,“创意实践”成为新课标中明确界定的小学音乐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其内涵是指“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由此可见,音乐实践与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为此,开展奥尔夫节奏训练还需要充分利用节奏乐器这一形式,以打击乐器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音乐创造的工具,并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音乐实践与创造。事实上,节奏乐器具有辅助学生即兴创造、抒发情感、有效表达等功能。一方面,教师采用三角铁、小鼓等简单便捷的打击乐器,让学生认识到节奏规律的变化,或者通过快慢体验节奏的类型;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推动合作式的乐器表演,以集体演奏表演实现学生利用节奏乐器进行音乐实践和创造。奥尔夫节奏乐器的练习追求利用重奏、合奏等各类演奏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提高学生个体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例如,小学教材《过新年》就是一首通过多种乐器的合奏才能产生较强感染力的歌曲,它涉及到音乐的结构、乐曲的段落、指挥及各声部间的配合,如何把这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能理解和接受?教师可尝试从单声部入手逐渐递增,最终变成三个声部的合作。节奏类型也是由简到难,学生可再尝试用不同乐器相互敲打,完成音乐创造中的协调和配合,让学生在增强集体与合作意识的同时,充分体验到音乐表演和创造的乐趣。
综上所述,新课标将进一步推动小学音乐课程的优化及教学创新。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与之呼应,同样也会产生创新与发展的需求。教师对于开展奥尔夫节奏训练,需要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仔细审视,抓住要点,积极强调小学音乐奥尔夫节奏训练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表演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促进,让奥尔夫节奏训练始终充满促进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发展的生机活力,发挥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强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