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浅谈小学乐理习得的有效策略——以“力度”教学为例

作者: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 潘蕾蕾   来源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4-08-16   点击:

  摘要:乐理是音乐学习的必要基础,是素养形成的隐形承托。在演唱、演奏等技能学习中,乐理都起到助力作用。然而笔者留意到在日常教学中,因教师的乐理教学深浅不一,故学生的能力习得参差不齐,出现“识得却不会运用,习得却过目就忘”的现象。本文将结合课例和测评数据,以“力度”教学为例,借用中国围棋中的术语“先手”“本手”“手筋”的对弈手法,通过“析因探源究根本”“妙手破局达目标”来深度阐述乐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碎片知识 ;体系教学 ;乐理 ;力度

  一、析因探源究根本

  (一)教师高频输出,学生低效吸收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隐性乐理知识十分丰富。从中翻开一首作品,其音乐的主题、旋律、文字、配图等内容都非常直观,可以尽收眼底。但是要把作品表达准确或理解到位,则需要大量的乐理知识辅助。

  以二年级教学内容《快乐的啰嗦》为例,该作品篇幅仅占两面,除了标题、演奏形式、作者等信息以外,只有卡通图片。根据教材要求,学生只需要跟着音乐做几个舞蹈动作即可。但细究作品,其乐理内容极为丰富。首先,题目下方标明“弹拨乐合奏”。那么,何为弹拨乐呢?图片中的乐器又是什么呢?怎样的表演形式可以称为合奏呢?其次,“彝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这个民族的音乐有何特点呢?基于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给予都会远远大于学生的习得,而如何使这个不等式平衡,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见图1)

图1

  (二)认知程度浅表,运用能力缺失

  在日常教学中,音乐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演唱歌曲、欣赏作品、练习器乐和认知乐理等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要把教材教完,继而再教好、教透。但大部分教师基于种种原因仅停留在“教完”这个层面,就如芬兰的教学理念—“现象教学”(teaching by topic)中的A程度。(见图2)在现象教学教育理念中,学习分为三个程度:A程度为学科的零散知识点,B程度为通过学习产生的知识关联,C程度体现了教育的理想层次—创造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先接触知识内容,比如声音的强弱特性,达到学习的初级程度;其次经过深度学习,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关联,比如由单纯的强弱迁移到中强、中弱,再到渐强、渐弱,达到学习的主动关联;最后进入C程度后,学生对声音的强弱不再是书面化的掌握,而是可以在某一乐句的演绎中,产生个性化的强弱表达。

图2

  (三)识得却不会运用,习得却过目就忘

  在乐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基本乐理的掌握起步于书面认知,实践于演唱表现,形成于不断重复。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仅止步于书面认知。长久以往,就形成了学生“识得却不会运用,习得却过目就忘”的恶性循环。

  举一个笔者听课过程中的课堂实例:在一节展示课中,教师为教授f、p等基本音乐力度记号设计了很多环节,如聆听对比、认知符号、虚拟书写等。在提问环节,学生也回答得十分精彩,对于强弱记号认知准确、听辨正确。但是在最后演唱时,学生们还是出现了对力度记号“视而不见”的情况,导致歌声中丝毫没有体现之前“费时费力”教学的成果。

  (四)成因

  通过分析以上现状,笔者将成因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教师碎片化教学,学生浅尝辄止。大多数音乐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自己的乐理侧重点,并配以相应的一至两首歌进行训练。教师如果仅基于教材表面进行教学,那么涉及基本乐理时便会出现“碎片化”现象,使学生很难通过一两首歌曲的练习,达到技能的养成。

  第二,教师无持续教学,学生无联系学习。知识点的碎片化是可以通过人为安排成体系化教学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极少有教师会进行册内甚至12册教材的体系化教学。技能的形成要依靠不断的重复,倘若教师无持续输出行为,那么学生必然学而忘之、久而废之。

  第三,教师忽视乐理,学生弱化习得。音乐学科的学习特点是实践先于理论,即先由实践感知学科的特性,再由理论辅助实践的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对于音乐技能的准确学习应该建立在完整的乐理知识基础上。

  二、妙手破局达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的视野下,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引领。就像棋局中对弈的双方一样,虽学者有优劣之分,但师者如布局者,要对教材的掌握了然于心,既有眼前的碎片知识,又有长远的体系规划,能谋全局、巧布局、解困局。

  (一)谋全局—梳理教材脉络,建立体系教学

  研究教材有如围棋之道,贵在谋全局。面对小学阶段12册教材,教师需要立足自身教学需求,梳理教材脉络,建立体系教学。

  1. 梳理教材脉络

  现行大部分教材的特点是根据人文主题编制单元内容。因此,教师若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则容易在教学中产生教学内容“碎片化”现象。以音乐要素“力度”为例:“力度”作为一个明确的知识点,出现在一年级“祖国您好”一课中。对此,教材设计了“试着用温柔的或愤怒的语气说句话”“随着老师鼓声的强弱变化走一走”两种力度体验,前者是要求学生自己发出声音感知声音中的力度,后者则要求学生通过聆听辨别声音。同时,音乐记号f、p还出现在二年级“跳动的音符”一课中,教材设计了“用f和p的力度唱一唱歌曲《音乐小屋》的前两句”。

  面对教材编写的这一特点,教师们要做的不只是作品备课、单元备课,或是整本教材通读,而是要对12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合,明确小学各阶段不同乐理知识出现的单元、作品、频次等。这样,从“点”到“面”进行相关整合,才可以使学生习得最大化。

  2. 建立体系教学

  “体系”一词,在本文中是指教师的个性化备课,“体系”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教师对教材的深度学习。从同一个“点”出发,每个教师可以编织成的“面”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使“面”更大、更合理呢?以“力度”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

  (1)强化初次记忆

  当力度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强化这一知识点,比如让学生唱一唱强弱、听一听对比、做一做形体、找一找生活中的声音等。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先快后慢进行强化记忆,能有效减缓遗忘。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苏ICP备08000963号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说明,我们收到后立即删除或添加版权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QQ:3999112
中小学音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