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渗透节奏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音乐课程的深化改革,节奏教学日益受到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重视,包括节奏在内的音乐双基教学,已经逐渐成为衡量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考查内容。音乐要素中的节奏,既是小学音乐双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切入点。为此,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案例,探寻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渗透节奏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教学策略
节奏是音乐表现重要的参数之一。假如将音乐中的旋律,形象地比喻成人体的肌肉,那节奏就是支撑人体肌肉的骨骼,其实节奏与旋律、速度、力度、和声等都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元素,都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习音乐必备的音乐基础知识。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把握必要的音乐双基,开拓音乐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1]”是必须落实的音乐课程总目标,而节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以下谈谈笔者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如何通过巧设生活场景、采用规范的节奏教学,运用课堂乐器以及学科综合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由浅入深的节奏学习中奠定必要音乐素养基础,并通过节奏讲习促进学生对音乐文化的领悟以及艺术灵动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创设生活场景,探觅节奏链接生活的乐趣
在小学音乐课堂实施节奏有效渗透教学中,适时创设日常生活场景,链接生活与音乐节奏之间联系的纽带,使学生将抽象的节奏学习融入到直观的生活场景之中,使学生能够领会音乐艺术中的节奏要素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体会节奏带给生活的乐趣,探觅节奏在塑造音乐作品艺术形象的妙用。
例如:在低年级节奏综合教学中,笔者预先在通往音乐教室大门上,设置“先敲门,后进入”的不同生活场景,选择不同节奏在日常生活的运用。教师先给学生出示三组不同节奏型卡片,分别为:(1)X X;(2) X X;(3)X-,让学生根据不同情景要求进行选用。教学实践结果表明:第一组场景要求:到教师办公室交作业,为了不影响其他老师办公,大多同学选择了第一组舒缓的四分音符节奏型;第二组场景要求:到教师办公室,报告班上有同学跑步不小心受伤了,说明情绪紧张,大部分采用了第二组紧凑的节奏型。紧接着,让学生用“慢走”“走”“跑跑”三种不同形式,分别选用上面提供的三组节奏型来表示,出乎意料,一年级全班50位同学,依据速度分别找到了对应的节奏,正确率达到95%以上。
通过创设学生日常生活场景与音乐节奏融合教学,启发学生对比分辨不同节奏类型的特点,启发学生明确节奏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表现情绪,还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由浅入深,不断锤炼学生对音乐节奏听觉的敏感度,有效渗透节奏的基本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节奏热情。
二、规范节奏教学,强化节奏听读记写技能
对于小学低学段学生而言,节奏确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如果仅靠重复朗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未必满意。我们不妨借鉴柯达伊教学法,将抽象的节奏转化成形声义兼备的符号,不同的节奏给予不同的冠名,结合匀速起拍读谱、拍击的“恒拍”要求,通过规范的节奏听读记写系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每一种节奏的形状、读音和相应时值含义的“形声义”立体印象,巩固学习记忆。
例如,教师在低年级施教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时,将其相应的时值节奏符号“”用读音“ta”来代替;将二分音符时值节奏符号“”用读音“ta-a”来代替,让学生将节奏符号与读音有机联系起来,经过听读记写反复训练,形成规范定势。再逐步拓展学习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与读音,形成“”“titi” “XXXX”“lililili”的读写规范定势;其次,到了中高年级以后,再逐步结合常用2/4,3/4,4/4拍子的强弱规律特点,以及音乐课本中逐步出现的新节奏型,有效渗透不同的音乐节奏型组合,能够达到熟练听、读、记、写4至8个小节的节奏练习能力(如下图所示)。
(提示:将节奏时值名称,按二四拍子的强弱关系要求进行字体大小排布,视觉上提醒击拍、读谱的强弱控制)
三、借助课堂乐器,增进节奏与音乐文化理解
课堂器乐教学是音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乐器也是音乐节奏学习的主要载体,因此,在具体实施节奏有效渗透节奏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乐器的特色作用,利用不同的乐器给学生展示不同民族区域文化特色的节奏及不同乐器构成的立体音响,从而加深学生对节奏与音乐文化融合思维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从节奏学习的角度,理解节奏作为音乐文化特征的感悟。
比如,在教学《过新年》歌曲时,歌中采用了欢庆节日、铿锵有力的锣鼓节奏型,教师可以利用锣、鼓、镲等中国传统特色的打击乐器,对歌曲中的“隆咚咙咚锵”歌词进行替代演奏,指导学生根据乐器音色对课本中的锣鼓节奏与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春节气氛进行比较融合思考。在学生熟悉歌曲的节奏后,教师让学生改用双响筒、沙锤、响板等打击乐器,对课本中原有的锣鼓节奏型进行替换击打效果比较,随后学生无一例外都点赞锣鼓镲演奏的节奏效果,更能体现我国春节热闹祥和气氛,从而使学生的节奏学习与音乐文化理解结合起来达到音乐文化融合思维目标,从节奏学习的层面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对节奏与音乐文化特征的理解和感悟。
四、运用学科融合,提高节奏创编运用能力
学科整合教学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该关注节奏教学与其他课程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突破音乐教材的壁垒,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中学习音乐,拓展节奏教学的多元维度,让节奏学习自然融入学生的多元音乐学习中,丰富学生学习音乐的创新灵变思维,提高学生节奏创编运用能力。
例如,在古诗词歌曲《登鹳雀楼》施教过程时,笔者将音乐与语文进行学科融合,指导学生运用语文朗读方法,对古诗词有感情地断句,朗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相应的朗读节奏: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音符对应歌词进行节奏划分:进行比较朗读,使学生在古诗词朗读与歌曲演唱的比较学习中,直接体验歌曲的节奏与语文学科朗读特点的区别:前者朗读节奏规整,平缓,优美抒情;后者歌曲节奏,第一小节植入切分节奏,极富赞叹抒怀意味,二者均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学科融合教学中的节奏学习,使学生在节奏知识迁移、借鉴运用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节奏的综合创编能力。
五、建构声部网格,推进多声部节奏协作教学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立班级声部网格架构是有效开展课堂协作教学活动的组织基础。在开展小学班级多声部节奏协作训练时,除了要严把学生课堂日常行为规范外,还要严明课堂纪律,预防一切课堂干扰因素,才能确保多声部节奏合奏顺利有效的开展。多声部节奏协作教学更是一项有团队高效协作的学习活动,只有在确保组织架构坚实有力支撑之下,才能有效开展课堂多声部合作的教学活动。